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

ID:14411880

大小:4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28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_第1页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_第2页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_第3页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_第4页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2010年11月第6期总第144期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JIANGXIPUBLICSECURITYCOU正GENOV.2010No.6Ser.No.144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陈秀英(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在法哲学领域当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乃是核心问题之一.在中国的传统中,由孔孟"德主法(刑)辅"之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国人重德轻

2、法,重情轻理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法或刑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是一种缺乏道德合法性的,消极无奈的存在.在苟子的观念体系中,孔孟的理论偏差得到了恰'-8的修正.荀子在"人之性恶"基础上对法律的道德合法性所进行的讧定,使德与法之间达成了一种同质,统一的关系形态,德法同行,相辅相成,个体由此可化恶成善.社会据此可正理平治.关键词:性善;性恶;德主法(刑)辅;德法同行;道德合法性中图分类号:D911.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121(2010)06—0124—05秩序是社会和谐与人类生存的基础,

3、而秩序的有无及好坏并不只是取决于法律条文的制订与疏密,而还有赖于社会大众对待法律的态度和意识.毋庸置疑.就中国社会而言,对于法律,人们所秉持的观念与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儒家的传统,具体地说,即是孔孟的传统.重德轻法,重情轻理,古人是如此,今人亦难免不如此.但事实上,儒家对于法律的观念和态度也并非是一成不变.从孔,孟到苟子,儒家的法律观念就经历了一次积极而实质的转进,只可惜由于历史上扬孟(子)抑苟(子)的原因,这一转进及其意义并未能在国人的文化,心理层面获得认同和体现,被忽略,被湮没.以至于流弊绵延

4、,终成缺憾.本文试就这一嬗递演变过程略加梳理,揭示其意义,甄别其价值,以期对增益今人的法律观念与意识有所启迪.一,孔盂"德主法(刑)辅"观毫无疑问,儒家最基本的理念皆是由孔子奠定并确立起来的,在德与法的相互关系及其价值取向问题上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最具权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论断即是《论语?为政》中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收稿日期:2010—11-02作者简介:陈秀英,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12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者,正也.在这里.孔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治道理念

5、:一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另一种则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前者可称之日"法治",而后者即是所谓的"德治".在孔子看来,治道理念不同,其作用与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以法治国,百姓固然会因畏惧刑罚而尽量避免触犯法律,但于内心却缺乏对德性的自觉与自律,"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而以德治国则不然,君主躬身以行,百姓感动以随,发乎内,形诸外,心悦而诚服,一如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1也即是说,政刑之效,只能"使民远罪而已";而德礼之效.却可以使民从善如流,"Et迁善而

6、不自知"[1l.德与法.德治与法治,孰优孰劣,高下立判,何去何从,自不待言.所以在孔子,最好的政治就是德化的政治,即其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嘲至于法或刑,在孔子的眼里,其存在和价值实难契合他关于政治的理念与设计,所以他又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21就现实而言,刑与讼也许是真实需要和难以避免的,因此孔子也要和其他人一样去听理诉讼,决狱断案:但若从价值理想和努力的方向来说.孔子满心期望并孜孜以求的却是一个一德流行,无刑无讼的德治社会.追根溯源,孔子在德与法关系问题上之

7、所以会有如此表达,实源于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性的觉解.《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礼崩乐坏,法制失范;诸侯争霸,天下离乱.现实给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导致社会混乱失序的根本原因或者说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到底在哪里?究竟该从何处人手去挽救并恢复业已陷入崩溃的社会秩序?而反思的结果正如大家所知,那就是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理念——"仁"的诞生,表现在治道理念上,则由此形成了一个令历代儒者津津乐

8、道的主流传统——德治主义.孑L子在反思中发现,社会治乱的最根本也是最后的根源其实不在典章制度,不在法制禁令,而在人心当中.作为社会的主体,人并不是一种可以任由摆布的可怜而被动的存在.而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其人生路向的主体性存在.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天生自然地具有一个使其区别于万物并高于万物的东西.这个东西即是所谓的"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与价值之所在,是道德之根,亦是治乱之源."孔子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l3J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仁,一条是不仁.仁则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