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

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

ID:1440011

大小: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1

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_第1页
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_第2页
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_第3页
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_第4页
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交流材料让和谐之光照亮语文课堂——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杨永彬一、前言(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大和谐,要必须从小处着手,对于教育工作者就要从课堂做起,构建和谐课堂的教学。(二)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让上述学生“四大

2、素质”都得到协同发展,这就需要和谐教学。(三)以生为本课堂的需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有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让教育的“四个支柱”都协同发展,就需要我们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二、概念界定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实本身的合乎规律的过程是艺术中的和谐的本源。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

3、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文史哲百科大词典》)。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不是事物各个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心理学大词典》)因此,和谐属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种体验。根据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和谐”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使该事物能表现出最美好的

4、外显形态;二是该事物作用于他事物时,能引起后者产生积极的反映。“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界定与阐释和谐语文课堂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课堂中诸教学要素的关系,使教学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课堂。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使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老师作为“平等的首席”,转换角色,使教学水乳交融。包括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

5、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以及师生个性的积极展现。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影响和谐语文课堂常见因素的研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追求和谐课堂,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在课堂教学11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现略举几例,稍作剖析。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不和谐【案例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片段。师:那位黄包车夫的生活怎样?生:苦,很苦。师:咱们可从哪个词看出来?生:饱经风霜。(齐读词语三遍)师:那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生(照搬词典解释):“饱经风霜”就是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师(深沉地说):对!那位车夫每天拉着

6、黄包车,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而一天的收入却少得可怜,作者和她的伯父表现了怎样的感情?生:表现了对他的深深的同情。师:让我们来动情地读读这句描写车夫的话吧。(生跟着老师反复把这句话读了几遍。)上面这个案例中,学生用笔从词典上搬来了解释,再用嘴还原成有声语言,学生对词和词义的操作更多的是生理性的——动口、动手,“饱经风霜”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得肤浅,刻得不深,在学生心中是无生命的。时下,新课程呼唤新课堂。一度,“感悟”成了语文教学的“新宠”,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过分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7、,削弱工具性教育的倾向。专家们及时呼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于是,引发了一场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激烈争论,并在愈演愈烈的争论中达成了共识——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应融入在作为生命思索和交往的语文之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工具,弘扬文本。但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理论上的澄清,还要关心操作层面上的落实。笔者最近听了三十多节校内语文展示课,经过细致的分析和反思发现,每位执教者都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统一不和谐的失衡现象。普遍倾向是工具性的不完整和人文性的泛化。所谓工具性的不完整指学

8、语言注重抓字、词、句,而忽视了段、篇的解读。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多是发扬“字字推敲”的精神,诱导学生揣摩句中的字词,段中的词句,并以此为突破口解读文本。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我们在注重字、词、句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段、篇的教学,忽视文本的整体性,忽视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我想,教师们不再引导学生概括段意,不再注重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潜意识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