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

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

ID:14388411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8

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_第1页
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_第2页
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_第3页
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_第4页
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16_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摘要:以农作物育种和种业和育种为例,讨论农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社会需求特点、组织管理的基本思路,并对科技体制改革要素做粗浅分析。包括对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竞争性两种研发系统的区别管理,对各类科研机构、科学家岗位设置、经费来源、条件建设和行为约束做出明确定位。一、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基本状况我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44个,其中农业部属57家个(5%),省属466家个(40%),地市属621个(54%)。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大约9万6千人,农业部属1万1千多人(11%),省属4万8千人(50%),地市属3万6千人(37.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约3万

2、7千人(39.3%),科研管理1万人。此外,还有近七十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中种植业的农技推广人员超过三十万人。我国还有8700家在农业主管部门注册的种业公司。农业科研机构办的经济实体433家,从业人员1万3千人,年收入49.7亿元,利润总额2.4亿元。总资产66.8亿元,负债总额高达40亿元。除个别科研机构办的经济实体外,总体经营状况不理想,创新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不强。二、当前农作物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主要内容和技术需求在发达国家,农作物科学研究正在形成为产业技术链(pipeline),或者成为链条的关键一部分。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种子产业,这个链

3、条涵盖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整理,经过筛选核心种质,进入经过前育种研究(pre-breeding)和种质创新,然后进入育种的各环节,品种测试,繁殖和推广。发达国家实现了社会公益性研究和商业竞争性研究发的合理分工,被称为public和private两种机构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这是种子产业快速发展和建立产业技术链的前提。产业发展需要的共性技术研发属于社会公益性(public)职责。这类机构一般不进入商业领域,只引领产业发展的源头技术创新。从事的研发任务以种质资源和前育种研究为主,向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种质改良、种质创新研究成果和信息,还包括人才培训的义务等。在此基础上,商

4、业公司则建立最完善的产业技术链,实现市场调研、理论分析、种质基础、育种、测试、生产、销售、推广服务等完整的完善的产业技术链(pipeline)。Pipeline式的科研管理与课题组制度分别适应不同的研究领域。我国在育种(应用技术研发)管理方面没有形成pipeline,仍然沿袭课题组模式。通常像农作物育种这样的产业化的应用研究领域施行pipeline式管理效率更高,而基础研究则适宜小规模的课题组管理。尤其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在起步阶段,经费不充足,宜采取小课题组的方式。但即使如此,也需要横向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别处吸纳人才、成果和思路。有些研

5、究方向形成的应用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进入产业化应用的技术领域,就要及时调整课题组结构与方向,或者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者分流人才,进入新的课题组,或者流向企业。而我们的科研系统表现出超稳定的人才结构,不但人才进入机制不顺畅,更缺少合理流动和退出机制。这些都是改革的难题。下面以育种能力建设为例深入分析产业共性技术需求特点。提升一个国家(含企业)的植物育种能力建设,涉及5个领域:①产业政策,②前育种研究(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计划),③技术创新。目前不缺生物技术,全球性忽视数量遗传学为基础的常规育种技术,④人才培训。许多国家研究生物技术的人才过剩,可另一方面,普遍缺少数量遗

6、传学为基础、了解生产和产业发展现状、的有管理能力的常规育种技术人才,⑤信息服务。这五条几乎都与提升人员的能力有关。要提高种业的育种创新能力,有关部门(农业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应代表国家提供这5个方面的条件。首先要转变种业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提升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制定扶持大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协调公益性育种研发与竞争性商业育种的分工与合作,促进育种研发的协调发展;剩下的②,③,④,⑤则属于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应该执行的任务。如果忽视了这5个应该由政府公益性机构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和基础条件,种子产业发展就会缓慢或缺乏国际竞争力,而科研机构本身可能被自我

7、边缘化。据调查,目前我国种子产业发展不缺少资金,但普遍缺乏育种家能够使用的有效种质资源和高端育种技术人才。这是我国种业发展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最迫切的需求。作为育种能力的限制因素,我国更缺乏基于产业技术链的与育种有关的支撑学科和技术人才的资源整合,例如病理学、昆虫学、谷物化学、栽培生理学等与植物育种学科缺乏深度合作,也缺乏能够为育种服务的生物技术支撑,降低了育种研发效率。今后,要形成一个以常规育种为核心,以种质资源、前育种研究、高端人才、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学科整合的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现代种子产业还需要公益性机构向他们提供育种新技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