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文:尝试教学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报送国家级论文浅谈“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太阳庙中心校作者:姜慧敏电话号码:15598853982邮编:015415浅谈“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尝试教学法”就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指导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叙述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一种主
2、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关键词】尝试、兴趣、创新、自主探索、思维。 【正文】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学生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尝试教学法”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指导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3、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叙述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下面结合本人教改实践,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一、营造和谐、民主、安全的教学环境和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俗话说“教无定法”,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会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法,但“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条宗旨是一样的。教学法是师生
4、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是由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手段及组织形式等构成的体系。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实质应注重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因此,教学时,教师既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是说要用心讲究如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学会探索创新的能力,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养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学风。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需求,是产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动力源。动力
5、源能否被引发为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产生自学行为,这就取决于教师的如何引发和怎样导向。由于学生的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景,努力营造萌发创造欲望,创造热情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二、利用尝试题,诱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尝试题正是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达到愿学乐学的境地,诱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尝试题的出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6、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如: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自学提纲为:首先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其次观察线段图思考:做红花的朵数与哪个数量有关系?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
7、,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又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出示尝试题的: (1)复习题: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2)准备题:口算。 (3)尝试题:计算。 出示尝试题后,立即引导学生比较与准备题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就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老师不教,你们会做吗?”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好,请你们先试着做一做。做完以后和书本中例一、例二对照检查一下。”这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学习异分母
8、分数加减法计算,就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的强烈愿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三、注重人人参与,鼓励积极思考,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尝试教学是指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而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放羊”,应该是更要讲究“如何善于引导”。实践证明:“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