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1卷 第11期辽 宁 中 医 杂 志Vol.31No.112004年11月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ov.,2004·壶天漫笔·34·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张存悌(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附子;应用;剂量;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4)11-0958-02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用:阴证———身重恶寒,目瞑
2、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阳证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兼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其中“兼见口润不渴或喜之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热饮,口气不蒸手”与“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本文拟对附子的亦十分重要,吴佩衡有时即是根据“渴喜热饮”或“口应用作一探讨。气不蒸
3、手”之症而断为阴证,投用附子而起大症,切1 应用指征切不可小瞧。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中用附子者,上海徐小圃先生亦善用附子,其用附子指征是: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神疲,面色 白,肢清,脉软,尿清,便溏。临床只需条。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常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后世演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他指出:阳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虚证端倪既露,变幻最速,如疑惧附子辛热举棋
4、不此外,仲景还强调了“小便色白”亦是少阴病特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点《伤寒论》,“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吴又笔者认为,这一点提示十分重要,值得玩味。可释曰“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四川范中林先生尤其重视舌象,凡舌质淡或淡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不失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生长期研究《伤寒论》,总为一大特
5、色。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颇感切当:①精神萎靡,黄煌先生提出临床难以辨认附子证时,考察一嗜卧欲寐;②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下病人体质是有价值的。据此,笔者从神色形态及冷;③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平素感觉入手归纳了判断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领:①阴寒体质: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笔者以“微”(脉微容。色———面色晦黯或黯黄,无光泽。形———形体细)、“萎”(精神萎靡)、“畏”
6、(畏寒)3字概括之。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态———喜静厌动,容易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1972)先生认为,疲倦,但欲寐。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简单,绝非都是单纯的“阴象”饮。②阳热体质: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阴色”,而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这就梦。色———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证阳证,此乃应用附子的看门眵,唇红。形———偏瘦,体格较
7、强健。态———亢奋、功夫“火神派首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好动。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算”,一语道尽其义。他在《医理真传》之“钦安用药金皮肤常有疮疖。便干,小便短赤。针”中说“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恽铁樵先生对伤寒理论有许多独特见解,尤对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少阴寒化证运用附子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少阴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寒化证急用附子的关键在于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
8、身疼头痛,目肿,口对附子的应用提出了3条辨证依据。①辨脉:以“脉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硬有汗”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是心肾阳虚,寒邪偏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盛,通常以“脉微细”或“脉沉而微细”为主要脉象。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而“脉硬”是指脉紧,与太阳病寒邪在表,脉紧无汗相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反,脉紧有汗,多伴有恶寒、蜷卧、四肢厥逆、下利清云南吴佩衡总结了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