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

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

ID:14299219

大小:121.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27

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_第1页
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_第2页
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_第3页
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_第4页
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附件三:透过诗文看其人??诗文中的陶渊明内容提要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陶渊明的一生,是求真求美的一生,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以及形成的宁静平和、恬淡自然的心态,正是他诗意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要探求陶渊明诗意人生观的形成和追求过程,就必须要关照他的整个人生历程。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似乎不太可能。其诗历来以平淡自然著称于史。笔者认为,陶渊明诗歌

2、的显著特点是表现了诗人个体本身的安宁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脱,表达出真我的特点。通过作品的“真”来表现“我”的存在,也正是“真”的敞显,使“我”为之一亮,焕发光彩。陶渊明并非是栖身岩穴山林、不食人间烟火、消极避世的隐士:他亦并非过着邻里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生活,而是传播着他田园式的人间情愫,陶渊明之所以没有斩断俗缘、人间情事,是与他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分不开的。陶渊明身上有仁、善、安贫乐道、进德修业等为内容的较浓厚的儒家思想。虽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将陶渊明归于儒家,因其有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的东西,且有背离于儒家教义的叛逆性。关键词:诗意人生

3、安贫乐道进德修业固穷守节天道与善叛逆性一、诗意的人生历程及文学的意义陶渊明的一生,是求真求美的一生,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的态度以及形成的宁静平和、恬淡自然的心态,正是他诗意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要探求陶渊明诗意人生观的形成和追求过程,就必须要看他的整个人生历程。(一)陶渊明的人生历程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州、江州的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

4、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曾经到建成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旬阳郡派遣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他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

5、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l】”《杂诗》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沦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义熙四年,住地二京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6、元嘉明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二.陶渊明与众不同的人生??与诗为伴,谱写诗意人生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似乎不太可能。六朝时期各种思想泛起,作为一个文化人。时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它的心理及诗文中留下纷繁的印记。关键是,作为文学家、诗人,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另外六朝时期除了思想的纷杂外,还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它的表现又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在于文学审美意识

7、的觉醒。中国文化中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宗教意识,因此对于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而言,其心理境界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逐渐成熟,由六朝开始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陶渊明活在诗意里。诗意,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成为他的人生哲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般都鄙视力役,看不起农业劳动,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生产中的

8、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与体验了。魏晋时代的清谈之风盛行,清谈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