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

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

ID:14298598

大小:4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7

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_第1页
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_第2页
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_第3页
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_第4页
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3期JoumJ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132010论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与出路黄义英摘要:人们普遍认同助人为乐的价值现,但助人为乐精神在现代社会陷入了"好人不得好报","送爱心遭遇拒绝","善恶不定"等困境.分析了产生原因.并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促使助人为乐精神走出困境的对策关键词: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困境;出路中图

2、分类号:I)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3—0071—03作者简介:黄义英(197(J一),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1)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收稿日期:201(卜03—31我国有五干多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助人为乐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助人为乐更成为普遍的礼会风气.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感到助人为乐现象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的减少.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另一方面,助人为乐等社会主导价值观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这一对比说明助人为乐精神在现代12会里陷入了闲境,需要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并探索可行的出路.一,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所谓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精神的困境,首先不是指人的助人为乐精神的普遍丧失,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里依然保持着助人为乐的精神准备和对助人为乐价值观的认同,但是当这种精神要在客观世界实现的时候却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麻烦或障碍,所以人们宁愿选择表现对他人的生死祸福漠不关心并同时忍受良知的谴责.也不积极主动地对他人施助的尴尬状况.人们目前不是普遍缺少爱心,而是爱心被厂木]住丁,爱心在客观世界里萎缩,退回到主观世界里,并有能【大

4、1为长期得不到伸展,在主观世界里也继续萎缩.按照助人动机的不同,助人为乐精神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境界.不同境界的助人为乐精神所面临的困境是不同的.并且南于各自的实现条件有差异,造成网境的原因也是有区别的.(一)好人不得好报的困境及其原因一个人为他人做了好事.期待受助者本人或者社会给予物质性或精神性的回报.回报一部分作为做好事时所付出的成本的补偿,一一部分作为额外的奖励.即使不期待额外的奖励,施助者至少也希望回报不低于成本.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做了好事,却总得不到一71所期待的回报.或者总是得不偿失,那么他的助人为乐精神就会萎缩在自己

5、的主观世界里.这就是好人不得好报的闲境许多个别的好人不得好报的事例累积起来.对其他人就会产生暗示,使他们的助人为乐精神未经任何伸展就早早萎缩.好人不得好报闲境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原因(1)施助者与受助者两者之间对事件的性质认定和价值评价存在不一致.在施助者看来是属于爱心体现的事情,在受助者看来却可能是施助者的义务,即应该对自己做的,.如果受助者认为与施助者之间纯粹是交换的关系.或者认为施助者是对自己另有所图,那么施助者就更不可能得到预期的l口J报了.(2)受助者与施助者彼此之问的信息缺乏.施助者一般按照他所最

6、欠缺的来期待将得到的回报,而受助者只能尽自己所能和所愿,根据自已对施助者的理解来回报.于是.施助者预期的和实际得到的就有差距.2.客观原因(i)礼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这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是职能部门对社会黑恶势力的打击存在漏洞,使黑恶势力在一些地方横行无忌,任何个人都难以自己的力量单独去战胜这种势力,助人的成本在一些事情上非常高,受助者或者社会的所有回报都不足以抵消助人所可能付出的成本.其次,法律对助人精神的支持明显不够.一方面,许多施助者遭人误解,冤枉,而法律却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施助者依据法律应该得到的回

7、报,也可能因为漫长的诉讼过程和高昂的诉讼费用而被抵消.(2)教育的失误.首先,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通常把"利他","奉献","自我牺牲"等作为道德的核心,有把道德神圣化的倾向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使施助者不敢轻言回报.但对初级境界者来说,回报正是其施助的动因之一.所以不能轻青回报,无形中就削弱了其助人ilii力.其次,教育的内容虽然包含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但在两者的衔接上有问题.我们只是一般性地论证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却忽略了教育人们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应该怎样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好的同报.所以,一些施助者虽

8、然赢得了道德的赞誉,却输了官司,使助人行为出现令人遗憾的结果.(3)社会中道德法律意识薄弱群体的存在.首先,一道德意识薄弱的人只是心安理得地从他人那里接受帮助.却从不考虑要回报他人,甚至是说一声"谢谢",在他们也是金口难开的.其次,一道德法律意识薄弱的人,为一己私利,极力逃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