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81418
大小:10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7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以北京地区大学生调查为例张洪忠许航何艳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缘起 娱乐节目超级女声(简称超女,下同)的火爆无疑是2005年我国最突出的一个传媒现象,也是最近十多年来最能引起广泛关注的、产生了许多超出娱乐本身解读含义的一档节目。作为湖南卫视与上海天娱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女声是一个不分唱法、不论外型、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的年轻女性均可报名参加的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海选”是其最大的特点。 超级女声在2004年创办,在2005年就达到
2、了一个高潮。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公布的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收视数据表明,在北京、上海、长沙等12个城市“收视仪”调查中,超女平均收视率为8.54%,平均收视份额达到26.22%,决赛期间平均都有11%的收视率,不仅居于同时段收视首位,其平均收视率还超过中央电视台。尤其是三强对决的尖峰时刻,个别时段的市场份额最高达49%。如果按照央视索福瑞在全国范围内平均一个点的市场份额一般有580万观众来计算的话,那么当晚收看“超女决战”的观众则一度超过2.8亿人,直逼3亿大关。也就是说,每5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看“超女”,它已
3、经成了深入家家户户的大众娱乐节目。[1] 在2005年夏天,也就是超级女声的决赛期间,除了有上亿的受众外,还有全国各地报纸连篇累牍的跟进报道,如在全国综合类都市报中一期4版、8版非常常见,更有达到16版、32版的报道。还有《新周刊》等新锐杂志的密切关注、广播的大量报道,手机渠道的深度参与,网络新闻的广泛传播,更有海选、PK、粉丝、平等、民主等成了网络论坛的关键词。也就是说,一时之间超级女声成了全国传媒的一个聚焦点,形成了很强的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 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等媒介在我们周围卷起相当厉害的潮流
4、和压力,读者个人都卷进了情节的发展之中,被放在了旋涡中心,以不同的速度向旋涡底部下落。[2]超级女声就是这种旋涡的最好写照,大众媒介制造了一个超女旋涡,广大受众都不同程度的被卷进了旋涡之中。 (二)研究问题 文献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关于超女旋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超女为什么会火爆的解读。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做了许多的论述。绝大多数学者是通过文本本身来进行解读,也就是从超级女声这个节目本身的特点来进行的分析。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超级女声’之所以火爆,在于其娱乐精神———平民变身偶像、个性主导舞台。”[3
5、]二是超女对社会影响的分析。从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到对社会民主化的影响都有论述。 但目前对于超女旋涡这两个方面的探讨基本上都停留在学者个人的观感层面,多的是感性的论述,缺少实证的、系统的探讨。本次研究试图从传播学角度作一个实证性的分析,从下面三个问题来具体探讨。 研究问题之一:超女旋涡形成的传播模式是怎么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传播渠道的作用。如有文章指出超女旋涡是电视、网络、手机的合力使然。“面对‘超女’这一文化现象,我联想到了媒体的‘三碰头’:电视媒体的娱乐‘劲风’、网络媒体的发言‘雨暴’、手机媒体
6、的短信‘狂潮’。几种大众传媒力量同时作用,互相激荡,影响力何等惊人!”[4]还有文章指出口头传播的作用:“在大多流行潮中,口头传播比大众媒体的威力大得多。朋友和亲戚的推荐和赞许,在促成行动方面的效力,远远胜过整版的报纸和电视节目的视觉轰炸。”[5]对于报纸、广播、网络、人际传播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在超女事件上各自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这还需要有实证的探讨来回答。 二是知晓超女的时间梯度,即2005年决赛期间达到的高峰在时间梯度上是怎么逐渐形成的?如喻国明教授认为长的赛程有利于受众的积累。“比如赛程设置循环反复的漫长过程,把赛程
7、弄长了以后,就有了累积效应,而累积效应是媒体商业化过程中非常需要的东西,因为他可以累积关注,累积人们的忠诚度,累积粉丝。就像看连续剧一样。”[6]超级女声从2004年到2005年,从预赛到决赛,每一个阶段的受众积累程度是怎么样的? 研究问题之二:受众的接受行为是怎么样的? 要进一步分析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需要直接对形成旋涡主体的受众进行分析,考察不同卷入程度的分布情况。具体的指标有接触情况、人际传播情况、投票情况等等。 研究问题之三:超级女声留给受众的印象是什么,也就是传播效果是怎么样的? 探讨超女留给了受众什么样的印
8、象。对于这一问题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超级女声庸俗、低级。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超级女声》是很恶俗的节目,只有降低这些节目的播出量,并在黄金时间增加新闻、社教类节目的播出量才能解决节目的低俗化问题。”[7] 而更多的学者对这档节目持肯定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