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脱贫摘帽实施方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乐溪乡2012年“减贫摘帽”工作实施方案赫章县安乐溪乡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一月九日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进行奖励的意见》(黔党办发〔2011〕1号)精神,省扶贫办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的《贵州省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进行的实施办法》和《贵州省鼓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暨贫困乡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考核评估指标计算细则》的文件精神。按照市、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举全乡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为切实加快我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2、、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安乐溪乡位于赫章县城西北部,地处东经104°40′,北纬27°26′,辖区面积98.15平方公里,全乡共13个村,78个村民组、3643户、16729人,其中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2%,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东接云南省野古乡,南接结构乡,西接可乐乡,北接河镇乡,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1640米,平均海拔1790米,耕地面积14747亩(习惯亩)。境内气候低温多雨,最低气温-3℃,最高气温31℃,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819毫米。2010年底,全乡农民人均
3、纯收入2650元,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是全省的扶贫开发一类乡。二、“脱贫摘帽”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安乐溪乡“整乡推进、集团帮扶”产业化扶贫项目支撑,联动党建扶贫,拓展社会扶贫,形成“大扶贫”格局;以“两加一推”为主基调,以实施好《安乐溪乡扶贫规划(2011—2020)》为统领,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调动全乡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以13个行政村连片特困地区为主
4、战场,以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扶贫为抓手,以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全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素质扶贫、民生扶贫”等各项工作;坚持捆绑资金、加大投入、集中扶持、重点突破,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机制,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营建亮点、保障落点,全力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的实施,做扶贫攻坚的排头兵,创出特色,抓出成效,走在前面,努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以建设绿色安乐溪、富裕安乐溪为奋斗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解决“贫困”问题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脱贫致
5、富”,努力解决在我乡脱贫摘帽建设中存在的影响我区整体形象的“贫困”问题,倾力打造绿色安乐溪、魅力安乐溪和富裕安乐溪。(一)主要目标按照国家每人每年2300元的扶贫新标准,2012年实现全乡9个一类贫困村和4个二类贫困村全面“脱贫摘帽”。近期目标:1、脱贫标准。2011年全乡人口数为16729人,有贫困人口14369人,2012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8642人,力争减少贫困人口100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4.3%以上,到2013年力争实现全部脱贫;2、农民人均纯收入争取大幅度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58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
6、将达到3761元以上,比2011年的3358元增长至少12个百分点;3、财政总收入大幅度增长。2012年全乡生产总值力争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长三分之一以上;4、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2012年森林覆盖面积在2011年森林覆盖率46.8%基础上要增加5个百分点;5、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2012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1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9.95‰的基础上要下降1.2个千分点。中期目标:到2015年,所有贫困村“脱贫摘帽”得到进一步巩固,全乡贫困人口数量比2011年减少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幅度达20%以上,发展差距扩大
7、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远期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到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根本扭转,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三、工作措施根据中央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要求,围绕加快“绿色安乐溪”建设步伐的工作目标,全乡将按照“打牢基础、兴办产业、活跃集镇、保障民生”的思路,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部门帮扶等措施,使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358元增加到3761元以上,全乡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推动减贫任务落实,实现最
8、低减贫60%的目标。主要工作措施为:1、强化社会保障功能、确保全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对我乡需要长期救助的孤、寡、病、残、痴、弱等这类特殊人群,加快建立“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制度”有机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