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75465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7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微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微探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微探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微探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在三个维度中,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本文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个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1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护目标达成的土壤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反应敏捷的“物理专家”,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师生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关系,学习氛围不佳,这样的学
2、习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背道而驰,那么,当前形势下如何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呢?笔者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我们教师来主动构建. 1.1构建一种水平而非垂直的师生关系 自上而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远离教师,无法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水平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足够的平等与尊重,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1.2构建双主体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是不是课堂就完全释放给学生探究呢?笔者认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可或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帮助
3、学生一起探究,给予其及时的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至于生成习得性无助现象. 1.3打造共生、共乐的学习氛围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过程是饱含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获得了成长,对于教师而言也将获得正生长,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实验,学生是快乐的,是乐于去发现和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而我们教师在提供实验的过程中自身必然需要对传统实验进行思考,因此自身也是获得了有效发展的. 2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为了有效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我
4、们可以以“知识”作为载体,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过程与方法. 2.1引导学生寻找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物理知识都并非浅层化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不停留在概念的表层,而是深入到现象与事实的本质深处,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大量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规律,自主找到获知的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形成意识:“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抽象、验证”得到的. 2.2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物理实验思想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
5、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误差”、感受“创新”、感受物理的严谨与实在.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3“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从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后来方法的灵光一现,学生在成功估测分子大小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转换法”.完成对这个实验的准确把握,体验和感受到了如下几个问题的解决过程:(1)在用油膜法时,为什么可以看成单分子油膜?(2)一个油酸分子的大小是不容易测的,我是如何“转换”的?(3)油膜的面积与分子的直径、油酸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3以物理学史为载体,渗透过程与方法
6、 虽说我们当前的获知的过程提倡探究式学习,但是每个知识都是前人探究的成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前人探究的“过程”和“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呢?借助于物理学史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感受物理规律得到的来之不易.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我们完全可以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方法的聪明和科学,自然地想去了解伽利略这个人,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去“接近”伽利略,这一过程很显然学生会被伽利略所感染,并萌生出要好好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信念. 3以问题解决为抓手,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物理学生最大的障碍
7、就是课上能听懂就是课后作业不会做,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是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习题评讲过程中没有以解决问题为抓手,从解题思路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达成.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有一道经典的例题.例1短跑比赛是最为常见的比赛项目,如果我们将100m赛跑的过程进行简化,视作为先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阶段运动模型.已知在运动会上,某运动员比赛的成绩是11.00s.已知,他在加速阶段的第2s内跑过的位移是7.5m,计算这个运动员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跑过的距离.很多学生刚刚开始拿到这道题
8、时,有一种畏惧心理,笔者认为在习题评讲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从如何审题,审题的过程是提取信息和物理建模的过程,在审题的基础上理顺解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这道高考题笔者和学生进行了如图1的分析.有了上述分析,学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