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

ID:14212087

大小:3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6

上传者:U-9949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_第1页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_第2页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_第3页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_第4页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媒介伦理研究的源流、理论与视角  摘要:媒介伦理研究,历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被很多学者称之为“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媒介伦理问题日益凸现,媒介实践遭遇了一系列道德拷问和伦理困境,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媒介伦理研究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价值更是越加显现出来。鉴于此,对国内外媒介伦理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针对国内外媒介伦理研究视角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够通过借鉴国外研究的经验与特色来改进我国的媒介伦理研究。  关键词:媒介伦理;研究述评;比较研究;研究视角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76-04  媒介伦理研究,历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被很多学者称之为“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媒介伦理问题日益凸现,媒介实践遭遇了一系列道德拷问和伦理困境,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媒介伦理研究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价值更是越加显现出来。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媒介伦理研究从产生至今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  一、国内外对于媒介伦理的定义探讨   媒介伦理研究是对媒介活动中道德选择的系统性探讨。对于媒介伦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见解,因此,关于媒介伦理的定义界定,还处于探讨阶段。  国外对媒介伦理的代表性定义有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等在《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中提出的看法,他们认为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规则,主要围绕着准确性或真实、公平与处置责任、以及媒体主体的隐私。国内关于媒介伦理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学界还尚无定论,研究者也各执一词。分歧首先体现在名称的界定上。从称谓上看,除了“媒介伦理”之外,“传媒伦理”、“新闻伦理”等提法也屡见不鲜。学者龙耘回顾了自中国转型期以来媒介伦理的研究情况后,概括了三种“媒介伦理范畴说”。第一种说法是“狭义的媒介伦理”,这类观点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伦理基本等同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第二种说法是“规矩的媒介伦理”,认为媒介伦理研究不仅应包括媒介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也包括媒介组织的伦理道德。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是周鸿书等人;第三种说法是“广义的媒介伦理”,认为媒介伦理学除了研究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媒介组织的伦理功能以外,还应该研究有关受众的媒介伦理问题。  正如哈佛大学李欧梵在为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代序中所说,“新闻不等于传媒……如果把新闻当作传媒,就等于把鱼的故事和鱼混为一谈。”因此,笔者倾向于“媒介伦理”这一提法,该提法扩大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也更贴近于国外“MediaEthms”原意。  二、国内外媒介伦理的发展阶段   媒介伦理研究最早兴起于美国。对于媒介伦理的发展阶段划分,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认为媒介伦理学在美国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重要时期:19世纪90年代的发端期,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学术繁荣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实用学的兴起和大众传播伦理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外媒介伦理研究渐入佳境,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克里斯蒂安对此做过统计和分析,1990-1995年共有34本媒体伦理方面的书出版,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整个80年代数目的总和。  相比于国外的媒介伦理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媒介伦理在国内的发展,商娜红认为,国内对媒介伦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建国前是以1918年北京新闻学会的成立以及研究会学术刊物《新闻周刊》的创办为起点,出现了以任白涛为主的对新闻职业道德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建国后,对新闻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12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印的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发表的译文《新闻道德的准则》,拉开了新时期新闻伦理道德研究的序幕。1994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发表王怡红的文章《越过迷误:追寻新闻自律的价值意义—兼论美国新闻自律领域》是一篇研究西方新闻伦理的有深度的文章。进入90年代后,国内相关研究日渐增多。对于90年代以后的媒介伦理发展阶段的论述,学者龙耘认为自1992年,即中国转型期时期开始,中国媒介伦理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1997年,第二个阶段是1998-2003年,第三个阶段是2004-2009年,而媒介伦理研究在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征与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媒介伦理研究现状对比  (一)国外媒介伦理研究现状   国外媒介伦理研究起步较早,由于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及国外学者近年来的学术努力,国外媒介伦理研究已经基本建构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显示,国外媒介伦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伦理研究中的“元伦理”探讨  与国内学者习惯在对媒介伦理进行研究时,把伦理原则或道德规范作为首要的出路方案相比,国外的媒介伦理研究更倾向于德性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德性论认为伦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的生活的内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品德与美德。国外媒介伦理研究已经建构了五种基本原则,包括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原则、康德的绝对命令原则、密尔等人的功利主义原则、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麦金泰尔等人的社群主义理论等。而奠基于这些原则体系的国外媒介伦理的规范建构也因其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与价值内涵而超越了单纯的规范铺陈。  2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   国外对于媒介伦理研究的探讨,起始于对传媒业新闻自由问题的争论。媒介伦理开始关注理论研究的时候,也正是其实践本身变得颇受质疑的时候。新闻自由被认为是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媒介伦理出现问题,被认为是由新闻业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因此对新闻自由问题进行,也就成为了国外学界一直关注的重点内容。研究学者提出的社会责任理论通常都被认为是对传统自由主义的补充与修正。对媒介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进行探讨的著作与论文数量非常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安的专著《媒体伦理学》,她在书中认为,媒体力量的强大,使新闻自由权力被滥用的可能加大,应当寻找媒介的社会制衡力量,平衡媒介权力,媒介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对媒介组织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加以约束。  3媒介伦理问题的个案分析  对媒介伦理进行研究时,国外学者往往会从具体的个案人手,侧重探讨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侧重案例,注重实证主义的分析,这与西方学界注重实用的学术风格有关。其研究思路是就某一特定的、有一定现实意义且具相当典型价值的案例作开放式伦理讨论,这种讨论并不一定完全以得出普遍有效的行动结论为目的。在西方学者看来,讨论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人们在复杂的伦理情景学会如何做伦理的价值判断及行为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帕特森、威尔金斯的《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两位学者在书中从信息伦理学、广告伦理学、赛博空间中的伦理学、艺术和娱乐的伦理尺度等方面来归纳伦理问题;学者卡尔文·桑德斯则在《道德与新闻》书中从谎言报道、捏造、自由的范围、利益冲突等方面来集中分析媒介问题。  4媒介伦理模式建构   国外在对媒介伦理问题进行研究中,还习惯于构建应用于分析的道德推理模式。道德推理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认识,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推断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国外学者通过引入道德推理模式,可以运用在对媒介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也可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地考察媒介行为中的参与者的价值观、关系以及固有的道德立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并未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策略。此类研究致力于通过给出媒介伦理抉择模式来帮助媒体和从业人员解决伦理困境。国外比较著名的媒介伦理模式有由哈佛大学神学院的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模式,以及帕特森、威尔金斯在其专著中也着重介绍的博克模式。  (二)国内媒介伦理研究现状  与国外媒介伦理研究相比,我国的媒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系统的媒介伦理研究迟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最早的是关于新闻伦理的研究,此后广告伦理、网络伦理、信息伦理的研究才相继展开,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我国的媒介伦理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关于媒介伦理的学科建设  中国学者在媒介伦理研究初始阶段,就开始致力于对媒介伦理进行学科建构,也正因为此,目前我国关于媒介伦理研究的著作更多地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在学科体系的构建中,我国学者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试图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规范体系。学者周鸿书、蓝鸿文、黄瑚等均出版了自己关于新闻伦理学教程著作。在众多学者致力于建构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争歧之处。众学者在对媒介伦理进行历史考察的时候,各学者对中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开端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古今之辨,即媒介伦理研究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的学术产物。倾向于认为媒介伦理研究的历史应该深究至古代的学者主要有苗菁等学者。而学界持媒介伦理研究现代起源说的学者以商娜红、陈超南等人为代表。  2媒介自由、责任及功能研究。   这是国内学者在引介西方关于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理论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媒介环境所进行学术探索。在讨论之初,学者们大多是认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是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并站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工作者的立场上,对西方的自由力量持批判态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任和君的论文《试论报纸的属性及职业道德》,在此文中任和君认为报纸的功能定位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正面宣传为主”。此后,随着对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界的态度发生转变,认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承接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陈力丹的研究成果中,他认为,社会责任论不是独立的理论,而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演化形态,是对原有的自由主义理论的革新。现阶段,学界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探讨已经深入到如何平衡二者关系,即解决问题的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卫之的《简论媒体的责、权、利与规范》一文,作者从责权利角度论述了媒体责任、权利与规范之间的一般关系,认为完成责任必须用好权利,正确地使用权利是“第一位的责任”。  3对西方媒介伦理研究的引介与解读。  对西方媒介伦理研究理论和西方新闻道德规范进行引介与解读,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其中张咏华、陈沛芹两位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中研究了瑞典、德国、挪威、冰岛等国的新闻道德准则;陈力丹专门研究了“更正与答辩” 这一国际公认的职业道德准则,他认为,更正与答辩权的提出,有助于限制滥用新闻自由和保障新闻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应被忽视;这几年来,学者展江将研究关注点也转向了媒介伦理,带领其硕士研究生对国外的新闻自律制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有关媒介伦理研究的著述。郑根成、商娜红等也以相关视角确定其博士论文选题并有专著出版。  4媒介伦理问题的归因及对策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国内媒介伦理研究中占了最大比重的研究取向。学者倾向于对媒介主体的道德困境和对具体媒介失范行为进行解析。对新闻工作人员及新闻媒介组织面临的道德困境,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归因观点。甘绍平博士认为公民社会中的媒体伦理有两大冲突:一是个人隐私与社会公益之问的冲突。另一个则是媒体“道德导师”的传统自我定位与“信息平台”的现代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学者龙耘将媒介失范行为划分为新闻失范、虚假新闻、有偿新闻、隐形采访、低俗化、导向偏向等类目,并对每一项失范行为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其研究成果与趋向。而近年来,针对一系列媒介事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伦理根源、媒体角色等成为一大热点。时效性强、多元与相对零散是此类研究的一大特点。  三、国内外媒介伦理研究的比较、借鉴与趋势  (一)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差异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新闻理念不同、中西方媒体面临的政治经济背景不同,我国与以美国与欧洲为主的国外媒介伦理研究在整体研究风格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研究特色。   第一,与国内学者相比,以英美国家为主的国外学者在进行媒介伦理研究时,更倾向于从典型案例入手,侧重探讨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我国学者则将更多的注意力与精力放在对媒介伦理的学科建构上。究其原因,国外的重案例,轻理论的风格是与其学术传统分不开的。从总体而言,国外媒介伦理研究始终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用主义特色。研究者不大着眼于理论分析或构建媒介伦理学科体系,而是更多地关注媒介从业人员日常工作中的道德困境,从微观和操作层面深入探讨媒介实践中的种种伦理问题和道德难题;也不执著于论证和阐释某种道德伦理观念或原则,而是在保持研究开放性的前提下,从一个个具体个案人手,为媒介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伦理抉择模式和道德思考方式、方法。这体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多元价值观的社会现实和功用主义的学术传统,其个案研究和基于其上的道德推理以及在这种实证研究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当然,上述情形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媒介伦理研究自身的不足,比如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及理论导向性不强,总体感觉比较零散、琐碎、杂乱等等。  第二,与当前我国媒介伦理执着于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建构的特点相比较,国外传媒伦理学更倾向于德性的理论讨论,德性论认为伦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的生活的内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品德与美德。一个人的品格是由心理动机、理想、行为方式和习惯等组成的,具有美德的人选择一种义务和行为规范是出于自觉,是通过尊重义务和规范的行为来培养和磨砺自己的德性,最终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道德修养的人。相应的,在国外的传媒伦理研究中,伦理探究的目的被界定为帮助人们学会在特定的伦理境遇中作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理性的方式行动。  (二)借鉴:国外研究的可取之处   综上所述,与我国的媒介伦理研究相比,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传媒伦理研究有着许多值得我国传媒伦理研究学界借鉴的地方:  第一,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媒介伦理研究对现实传媒伦理问题关注更为及时、全面。如在传媒市场化、集团化及媒介经济等问题相关的伦理研究方面,我国学术界,特别是伦理学界尚未关注这些问题,而在国外媒介伦理学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则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国外媒介伦理研究中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更注重其现实意义与现实可操作性。如传媒娱乐化及相关伦理问题研究、全球传媒与电子殖民、弱势群体问题等都是我国学界在研究传媒伦理时关注不够甚至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借鉴之,将有助丰富我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内容及其体系。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对媒介伦理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纯理论层面,而是面向实践,试图把握、分析和解决传播活动中现实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而提高管理决策和行动的伦理质量。而国内媒介伦理研究在方法的选取上,较为单一,大多研究都是围绕着案例分析,采取固定的描述模式,即问题一原因一对策,就“问题”而言,案例的选取是非常随意的,而对“原因”和“对策”的描述,则由于研究学者缺乏理论与文献的双重准备,常常是一种既定预设的重复表达,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多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而这些由于研究方法的单一而带来额学术研究科学性不足的弱点,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硬伤。  (三)趋势:媒介伦理研究的未来   纵观媒介伦理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媒介伦理研究自产生以来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媒介伦理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有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以及哲学领域的研究者投入到这块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中来,笔者预测在未来的媒介伦理研究中,其研究对象将从以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人员的新闻伦理规范为主开始逐渐转向受众伦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都出现了以受众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媒介伦理研究的关注点转向受众伦理研究,将意味着媒介伦理研究的进一步成熟与深入,关注受众伦理,加强对受众的伦理道德教育与研究,是当前媒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等,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31  [2]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6  [3]龙耘,赵国红。转型期中国大陆媒介伦理研究——以CSSCI核心来源期刊1992-2009年相关文献的分析为依据[J],媒介研究,2009,(2)  [4]任和君,试论报纸的属性及职业道德[J]I新闻大学,1993,(4)  [5]陈力丹,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J],当代传播,2003,(3)  [6]卫之,简论媒体的责、权、利与规范性,国际新闻界,2006,(10)  [7]潘忠宇,我国媒体伦理研究的新进展——第五届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述要[J],伦理学研究,2006,(1)  [8][美]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媒介公正[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6  [9][美]约翰· 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M],刘有源,译,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10][美]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蔡文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1][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2][美]路易斯·爱尔文·戴伊,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M]顾承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英]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谢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4][美]帕特森·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M],李青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ChristiansC.,Rotzoll,K.,Fackler,M.Mediaethics:CasesandMoralResoning.(2ded.).NewYork:Longman,1987  [16]ThomasB.Findingtrnthintheageofinfortainment.EditorialResearchReports.Washington,D.C,.CongressinalQuarterly.Inc,1990  [17]Meyer,Philip.EthicalJoumalism.Lanham,Maryland/London: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91  [18]Barnett,StevenandIvorGaber.ChangingPatternsinBroadcastNews.London:VoiceoftheListenerandViewer,1993  [19]McQuail,Dennis.MediaPerformance.MassCommunicationandthePublicInterest[M].London:Sage,1993   [20]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21]蓝鸿文,郑保卫,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2]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3]陈超南,彩色的天平——传媒伦理新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4]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5]商娜红,制度视野中的媒介伦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6]郑根成,媒体道德辩护——兼论传播伦理建设[J],新闻爱好者,2002,(7)  [27]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J],现代传播,2007,(1)  [28]陈力丹,我国传媒自律建设需要从观念转变做起[J],新闻爱好者,2007,(1)  [29]陈力丹,一桩典型的“传媒假事件”——论“杨丽娟追星事件”报道中传媒的道德责任[J],新闻界,2007,(2)  [30]郑保卫,新闻实践呼唤新闻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传播,2007,(4)  [31]李鹏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伦理的研究及其反思[J],伦理学研究,2007,(5)   [32]郑根成,田海平,论传媒伦理的界定[J],伦理学研究,2007,(5)  (责任编辑:赵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