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10094
大小:12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灯塔中学欧杨梅各位评委、各位同事:你们好!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教学。一、说教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要点、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流程。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属于驳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
2、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鲁迅先生凭借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发出:“中国人当自立自强”的呐喊。学习本文有利于学生在鲁迅先生缜密的论证思维中体会和增强民族自信心。二、学情分析思维基础: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就给阅读议论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议论文知识,但是对驳论文的深入学习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三、教学要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确立了以下
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解读文章标题的阅读方法,掌握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作者巧妙严谨的论证思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逻辑思维中,领悟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感悟作者笔下“中国脊梁”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驳论方法。教学难点:从“中国的脊梁”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四、说教法学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情景教学
4、法,阅读教学法,点拨指导法,将以上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以情景的渲染,反复阅读的发现,教师的适当点拨领着学生完成教学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预习,疏通障碍;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以便在老师的讲解中很快进入文本。分组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是让学生走出课文,从生活中发现中国人的自信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合作探究法:团结互助,资源共享;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探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五、说教学流程为了让教法、学法得到充分应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在课的一开始,我先播放
5、一段“9-18”的相关视频,9月18日是每个华夏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痛,当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31年9月18日,一幕幕惨像扑面而来,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采取不抵抗的消极政策,致使我东三省被日军侵占长达十四年之久。国难当头正是需要我们万众一心的时候,可是国民党的一些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举行法会,以求解救国难。1934年,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的报纸《大公报》居然公然哀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我们走进那段岁月,在鲁迅先生的呐喊声中找到最真实的答案。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短暂的展示。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自然地将入文和入境结合起来,为全文
6、学习,打下感情基础。(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教师提出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什么句式?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你能在文中找出直接表明作者态度的句子吗?从解读文章标题入手,引导学生略读课文,找出核心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用于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污蔑。使学生迅速把握作者的态度。(三)、研读课文,探究逻辑,寻突破口学生们再次阅读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文章标题已经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既然敌方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作者还要承认敌方所说的是事实呢?学生的这一疑问,恰好是作者论证的突破口。带着这一疑问,进一步走进作者的论证思路:1、驳敌论点考虑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先示范分
7、析:首先明确:敌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方论据:三个事实: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国土时,他们从未想过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只希望国联是信国联,“自信力”这么圣洁的字眼用在他们身上简直是糟蹋。所以,鲁迅说这部分人失掉的是他信力。那部分人失掉了他信力后,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他们开始求神拜佛,自欺欺人,发展一种自欺力。作者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驳斥了敌方的观点。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