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49915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6
《孔子的倦怠思想及其对教师的启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的倦怠思想及其对教师的启示 摘要:早在2500年前,代写论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把“诲人不倦”作为教师个人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之一。在2500年后的今天,无数的教师被职业倦怠困扰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寻找克服职业倦怠的钥匙,开启通往明师之门。 关键词:孔子;职业倦怠;自我调适 一、前言 近年来,职业倦怠已严重困扰着我国许多教师。2004年12月6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1]50.34%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的状况。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充满压力的情境中,工作中
2、持续的疲惫感及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2]。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使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备受损耗,并成为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平难以发挥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最终必然引发教育质量的下降。 为什么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呢,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根据倦怠(burnout)概念的首创者H.J.Freudenberger的观点[3],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
3、资源有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竭时,工作倦怠现象就产生了。按照这种观点,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工作要求的表现,原因可能是教师的能力确实不足,也可能是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当代研究职业倦怠的权威Maslach认为从事某些职业(如医生、教师)会让从业者不得不持续地投入大量的情绪、生理等方面的精力来应付服务对象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身心俱疲的症状(如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产生职业倦怠[3]。综合H.J.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观点可发现,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因
4、和外因。内因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体期望、控制点等,外因包括工作因素、职业因素和组织因素等。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作为职业倦怠的当事人,对于大部分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特别是职业因素和组织因素。所以,当职业倦怠发生时,作为受害者的个体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用更合适的方式去应对职业倦怠。西方学者研究发现[4],就个体而言,对工作的期望值高而成功的可能性低、个体努力程度低、低自信、外控、使用逃避的应对策略、人格中的神经质(个体特质)都将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并依此提出了个体干预可以使用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
5、社交训练、压力管理以及态度改变等方法。 西方的研究结果值得借鉴,但基于研究结果的文化普适性的考虑,在研究中国人如何应对职业倦怠时,也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有价值的思想养分,探索出适合中国人的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一些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二、孔子的倦怠思想4 孔子提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的意思是说:做学问不可力求表现,不可心存外事务,要宁静于心,要默默领会;要不断学习而不厌倦,坚持教书育人而不倦怠;孔子还谦虚地认为,除了这
6、些,其他的他就不懂了[5]。笔者认为,从逻辑上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先要“默而识之”,才能“学而不厌”,最后才能做到“诲人不倦”。默而识之是学不而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记住并理解了,才不会因为囫囵吞枣而消化不良,才不会因为生搬硬套而闹出笑话;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有兴趣去学习进一步的知识,做到学而不厌。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基础和条件。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别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就只能是无休无止的唠叨和空洞的说教,就只可能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
7、生“学”得痛苦,甚至是“教”得低效、无效、负效。 《论语·述而篇第七》记载,“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孔子说,圣者仁者的境界,高深的很,我实在没有达到,还差得很远。不过虽不是圣人,不是仁者,我一辈子都在朝这条路上走,总是努力去做,而没有厌倦过。至于学问方面,我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候;我教人家,同样没有感觉到有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我总是会教的[5]。这里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忘我工作的高尚精神,也从侧面烘托出孔子作为“万世之师”的人格形象。 《论语·颜源篇第十二》记载,“
8、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子张问个人去从政,担任公家职务,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孔子说:要身在其位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