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7—13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王亚民.曹文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中国有很多独特的水生物种和水生态系统,由于水产养殖的发展,通过水产养殖引种和其他途径,自国外和国内不同区域引进了大量水生外来物种,目前大约有129种,这些水生外来物种破坏了当地特有的水生态系统,威胁当地特有的水生物种,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典型的是中国云南省,引进外来鱼类达34种,严重威胁了本地土着鱼类.现有法律
2、法规中对外来水生物种的管理规定还不具体,仅有原则规定,如《渔业法》第l6条规定:水产苗种的进121,出121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本文描述现有的管理和法规体系,介绍中国海洋,淡水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人侵物种基本情况,介绍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人侵物种的种类,影响等内容;我国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的主要来源是水产养殖引种,其次是夹带或观赏引进的.由于引种只侧重于生产上的经济价值,忽略其生态危害,加之外来种的管理
3、不完善,导致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外来人侵物种的防治对策,包括:(1)完善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2)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3)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4)明确相关国内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分工合作;(5)开展国际社会合作,控制入侵物种;(6)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力;(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水生生物;对策中图分类号:Q1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43(2006)01—0007—07TheStr
4、ategiesofAquaticInvasiveAlienSpecies(IAS)inChinaWANGYa-min,CAOWen-xuall(InstituteofHydrobi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0072,China)Abstract:C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7—13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王亚民.曹文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中国有很多独特的水生
5、物种和水生态系统,由于水产养殖的发展,通过水产养殖引种和其他途径,自国外和国内不同区域引进了大量水生外来物种,目前大约有129种,这些水生外来物种破坏了当地特有的水生态系统,威胁当地特有的水生物种,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典型的是中国云南省,引进外来鱼类达34种,严重威胁了本地土着鱼类.现有法律法规中对外来水生物种的管理规定还不具体,仅有原则规定,如《渔业法》第l6条规定:水产苗种的进121,出121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
6、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本文描述现有的管理和法规体系,介绍中国海洋,淡水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人侵物种基本情况,介绍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人侵物种的种类,影响等内容;我国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的主要来源是水产养殖引种,其次是夹带或观赏引进的.由于引种只侧重于生产上的经济价值,忽略其生态危害,加之外来种的管理不完善,导致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外来人侵物种的防治对策,包括:(1)完善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2)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3)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
7、(4)明确相关国内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分工合作;(5)开展国际社会合作,控制入侵物种;(6)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力;(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水生生物;对策中图分类号:Q1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43(2006)01—0007—07TheStrategiesofAquaticInvasiveAlienSpecies(IAS)inChinaWANGYa-min,CAOWen-xuall(InstituteofHydrobi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
8、0072,China)Abstract:C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7—13J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