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00773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6
《自主中学习 探究中发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主中学习探究中发现 新课程的改革赋予教学以全新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写字教学情况谈一点心得体会。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要求会写的字共有100个,这些字都是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编排的,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扎实地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从而打下结实的写字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识字、写字的乐趣,顺利地完成新课程规定的这一教学任务呢?我回想起在1998年我曾任一年级语文教师,那是教学生写字都是老师教一笔,学生写一笔,
2、这些字虽然学生都会写了,但他们都是被动地跟着我在转,学生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当然就谈不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的。因此,在今年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我决心转变教学观念,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合作互助,资助探究,为他们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命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实践,我觉得师生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创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做到师生互动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我总是想办法让学生对写字始终充满兴趣,有时是我当老师,指导他们写字,而有时则是请学生做老师,我做他们的学生。这时候学生们都乐开了,个个抢着要做我的老师。而
3、我这个“学生”却有点“笨”,有时把字写到上班格,有时把字写歪了,有时又画倒笔,“小老师”们可认真了,一一给我纠正。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投入了,而师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和谐、更民主了。比如在学生练习写字时,有的学生在遇到难写的字时,总会叫我,“张老师,这个字我不会写,你能教教我吗?”每当此刻,我总会握住他(她)的小手,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好每一笔、每一画,而每当我握住那一双双暖乎乎的小手时,我心里就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动。因为此刻,学生不仅仅把我当作师长,更视为能赖以信任的朋友。他们不再慑于过去的“师道尊严”,他们更期盼的是能在我的帮助下,去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
4、 二、在写字教学中照顾学生群体上的认知差异,做到生生互动,因材施教 由于新生刚入学,学生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和学业基础方面的差异,有些字对有的学生来说不全是生字,他们不仅会认,而且会写。我就请他们当“小老师”,教大家写,这些“小老师”们在教其他同学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也变得自信了,而对于其余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奋发的促进剂。 三、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共同进步 在我们一(2)班教室的墙上,画着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他们俩在合作栽种一棵松树,在他们的上面,贴着“合作”两个醒目的大字。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给学生们讲了这个故事,让“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
5、理念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写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发现新知、学习新知,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在观察后进行讨论交流,找一找压线笔,说一说这个字该怎样写。然后在练习写字时,也让小组成员间进行比赛,比一比谁写得好,再评一评哪个同学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最后,请小组给写得好的字画红旗。这样让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就弥补了老师不能个个兼顾的不足。 四、抓住教材中的难点,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 在写字教学中,有时会遇到疑点、难点,我经常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去解决。 比如在学习《借生日》课后的四个生字“今、正、雨、两”时,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6、精神。首先是学“今”字的第四笔到底是“横折”还是“横撇”呢?学生们有的说是横折,有的说是横撇,他们围着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此刻,我若直接告诉他们说是“横折”,那有一部分学生肯定会口服心不服。于是我想,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去得出结论吧。我让他们翻到《语文》书的最后一面《汉字笔画名称表》,让他们找出“横折”和“横撇”两种笔画,仔细观察着两种笔画写法的异同,在于田字格中“今”字的第四笔进行比较,经过认真比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同学的意见一致了。此刻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兴奋而满足的小脸,我分明感受到探究学习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再如“雨、两”这两个字,还在学生预习新课时,张尧泽同学就对我说:“张
7、老师,我发现‘雨、两’这两个字有点相似,只是里面有些地方不同。”听了这话,我很为这位同学的仔细观察感到高兴。于是在写字课上,我表扬了张尧泽,并问学生:“看着这两个字,你们还想到了什么?”许文清立即举起了手,她说:“我看见‘两’字,想到里面有两个人,表示数量是两;我看到‘雨’字,想到里面的四点就像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从空中落下!”面对如此精彩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已经插上了想象的双翅,在探究的课堂里越飞越高! 在我为这班“小萝卜头”们感到骄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