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探究式学习理念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探究式学习理念初探 论文关键字:探究学习;英语教学;统计分析 论文摘要: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倡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在初中三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探究学习教学实践,得出探究性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学习效果的结论,探究学习教学理念如能得到推广应用,必将对中学英语教学甚至其他学科教学起到更广泛的促进作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
2、学好英语的浓厚兴趣,是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愿知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激发学生对学英语的浓厚兴趣,才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 利用实物、图片等,激发兴趣。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为这些实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特别感兴趣。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VCD、多媒体的使用
3、给学生提供了听、视觉的新感受。这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增进学生的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 培养学生轻松愉悦感,诱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要使学生感到英语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必须做到: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讲座,开辟“英语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英语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
4、英语天地的无限宽广。解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手段,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所述的一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 每个学期不定期地举行英语故事会,故事会上所讲的故事必须是自编或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人真事,笑话趣闻等,以增强故事的生活气息和吸引力。一周以内课内课外一律用英语交谈,在此期间,学生可能会闹出不少笑话,出不少洋相,但讲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得到强化,
5、营造了英语氛围。举办英语晚会,需从开学起就有意识地着手准备,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来选择、准备。练习节目,节目的形式要多样,如:歌曲、诗词、朗诵、小品、猜谜、讲故事等。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在表演、阅读、交流中遇到不会的词,句子,便会主动地查阅有关的工具书,主动、自觉地进一步汲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 反思性学习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对象,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2积极研读和努力实践为目标,以理解掌握和升华应用
6、知识为内容的研究性探索活动,具有主体性、探索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反思性学习的出发点在于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和探究进行分析归纳和处理知识信息等活动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思维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力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
7、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的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探究式学习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促进了全体学生的
8、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在因材施教中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究式学习教学理念和模式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应具有全能意识与技能,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协作,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完善探究式学习教学理念和模式,如何激发群体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养成习惯,还需要经过大量的探索与尝试,有待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