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7230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大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出发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管理方法,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生存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化
2、的需要。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本教育思想的缺失 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罗素将人本主义思想与教育管理相结合提出了“人本位”的朴素教育思想。他指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领,美好的生活不应服从消极的命令,而应在扩大和发展自然欲望和本领的过程中求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反对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教育目标,即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并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它对人性持乐观态
3、度,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重视受教育者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管这种教育思想过分追求和张扬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自由及潜能的发展,但其内隐的对受教育者关心、理解和尊重的教育理念,与作为科学发展观之核心的以人为本所倡导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吻合的。 人本教育思想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尊重学生人格个性,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学生价值,提升学生生活质量
4、,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比较僵化的管理体制,其不合理性就在于它所主张的以服从、整齐划一为特征的管理价值取向与教育本质相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矛盾。高校管理工作者往往认为教师和管理者处于主体位置,而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被塑造的位置,习惯于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并强迫学生服从和接受,却忽视了其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职责。由于没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学生就是学校主体的理念,所以管理工作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而缺乏“人情味”。二是高校管理目标与学生个
5、人目标相矛盾。高校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往往从社会对人才的一般要求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准则,强调以教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挖掘学生多方面特长,使学生个人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多方位自主发展,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4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的不断冲击,以及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日益突出,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
6、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的差异,还包括其内在性格、气质、爱好等非知识因素的差异。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1]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亲近学生、
7、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来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之才。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人本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这就为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在
8、此基础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本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寻求真理、完善自我,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优秀科学文化素质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从而能够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