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959715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试析地方高校自主招生研究与探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地方高校自主招生研究与探索 论文摘要:研究了地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通过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实施自主招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科学定位,多校联考,引入文艺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评估机制和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完善监督机制。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招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为了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和选拔优秀创新人才,2001年批准东南大学等三所高校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院校,2003年再次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
2、尝试自主招生的申请。随后几年,试点高校逐年增加,至2010年试点高校增加到80所,其中教育部属院校76所,地方院校4所。可见,自主招生试点已经在全国重点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在地方高校还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高招改革的继续,地方高校自主招生会长足发展,将走出一条有着自身的特点且不同于全国重点大学的发展道路。 一、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改革的必然趋势 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是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招生数量已达到招生总数
3、的70%以上。自主招生政策给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不再完全按照高考成绩排队录取考生,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终身的现象。如果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招生地域、招生考试途径及方式,提高了招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选拔出更多适合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招生制度的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现状 目前教育部批准的试行自主招生地方高校有四所:上海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些学校自主招生的指导思想是选拔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招生计划一般
4、占总计划2%左右,招生区域仅限定于本省市。选拔方式方面,上海大学实行完全中学校长推荐,其他三所高校是学生本人申请再由所在中学推荐。考核方式方面,广西大学实行笔试,其他三所高校采取面试。录取给予一定的优惠,高考成绩达到省划定的一本同科类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或直接进志愿专业或给予加分进专业。可见,虽然目前试行自主招生的地方高校为数不多,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性,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地方高校正在积极准备,已经把试行自主招生作为学校招生工作改革发展的工作计划,地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势必得到长足发展。 三、地方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5、010-2020年)》“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4的精神,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应该反映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逐步建立一套适合于地方高校办学层次和规格的自主选拔人才的招生制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和质量跟踪机制。 1.科学定位,办出特色 近几年,各高校生源争夺战越演越烈,自主招生更是争夺优秀生源的新战场,2011年,已形成以北大为代表的“北约”、以清华为代表的“华约”、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工科院校“卓约”和以北科大为代表的“五校联考”四大自主招生联盟
6、,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校如果想在自主招生中有比较好的收获,必须定位清晰,办出特色。 如何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首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调整专业结构,选拔那些适合地方高校培养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选才的标准可以呈现多样化,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更强调地方高校办学个性化特点和学科特点,不宜一味追求成绩拔尖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可以重点考虑选拔那些向往地方高校的,适合地方高校,有一技之长,有发展潜质,适合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点的、愿意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学生。再者,地方高校自主招生必须挖掘地方高校的办学
7、优势,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例如,上海大学自主招生的指导思想就彰显出一定个性。上海大学坚持中学校长推荐,不再另行举行测试。“上海大学希望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减轻目前大学招生录取中过于强调考试分数给基础教育造成的压力;希望与中学校长,特别是那些有教育思想的校长们一起,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远大理想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希望能突破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单一模式,切实为中学的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提供空间,促进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对形成系统的、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链发挥积极作用。” 2.多校联考、完全自主 自主招生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