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

ID:13939093

大小:7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_第1页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_第2页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_第3页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_第4页
资源描述: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人尿中的尿酸赵富勇1,2,王宗花2,王辉1,侯升杰1,赵锐3,丁明玉1*1.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84;2.青岛大学国家培育基地-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3.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北京,100005摘要: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精确并且对环境友好的分析人尿液中尿酸的离子色谱方法。本方法不需要样品前处理,仅需要将样品离心、过滤。样品分离采用阳离子交换柱以2.0mmol/L的硝酸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本实验使用非抑制电导检测器。在

2、最佳色谱条件下进行一次分析需要10分钟。尿酸的检出限为0.5μg/L,方法的回收率为100.13%,平行十次进样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6%。关键词:离子色谱,尿酸,尿尿酸(2,6,8-三羟基尿杂环)是嘌呤核苷在人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1]。尿酸的分泌过剩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石,或Lesch-Nyhan综合症。另外,尿酸水平升高与饮酒过量导致的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高血压、肾脏疾病、心脏病有关[2-4]。然而,由高尿酸引起的困扰人类健康的最大问题是痛风,导致痛风的原因是嘌呤核苷摄入过多从而代谢过多的尿酸无法有效排除体外,体

3、内尿酸含量升高[5]。因此,为了诊断由高尿酸引起的一些列疾病,建立简便、有效和实用的人尿液中尿酸的检测方法有重要意义。http://www.sepu.net/down/showdown.asp?id=21051.实验部分1.1对照品及试剂尿酸(分析纯,wako);氢氧化钠(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硝酸(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准确称取0.1g尿酸溶于0.1mol/L的NaOH溶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各种浓度的工作溶液以此储备液用去蒸馏水稀释而成。http://www.sepu.net/Shop/

4、Product/Product_195617.shtml1.2仪器与色谱条件瑞士万通861compact离子色谱仪,非抑制电导检测器;色谱柱:瑞士万通MetrosepC4150阳离子交换柱(4mmi.d.×150mm);流动相:2mmol/L硝酸水溶液,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进样量:20μl。http://www.sepu.net/Product.asp?action=search&dq=1860&proClass=0&textitle=阳离子交换柱1.3样品与样品处理人尿样来自于3名身体健康的志

5、愿者(两名男性、一名女性)。尿样离心15分钟(4000r/min),将上层清液用0.22μm水系滤头(Agela,中国天津)过滤,取1.0ml滤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2结果与讨论2.1色谱条件的优化为了发展生态友好的分析方法、流动相应该使用无或低水平的有机溶剂。因此我们尝试仅使用无机酸为流动相,我们尝试使用了低浓度硫酸、磷酸二氢钠、硝酸溶液等作为流动相,结果表明硝酸溶液是最佳流动相。本实验采取等度洗脱,在0.8~1.2ml/min范围的内对流速进行了优化,在1.0~5.0mmol范围内对流动相浓度进行优化选择,

6、最终选择流动相浓度为2.0mmol和流速为1.0ml/min。如图1所示,在最佳色谱条件下10分钟内尿酸和其他共存化合物实现完全分离。2.2线性范围、精密度和检出限在最佳色谱条件下,尿酸的工作曲线为y=10.225x+9.9097(y:峰面积,x:尿酸浓度),线性范围为0.10~20mg/L,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为0.5μg/L(S/N=3)。取0.10和20mg/L两个浓度的尿酸标准溶液做精密度实验,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2%和1.04%。2.3实际样品分析及回收率样品用蒸馏水稀释1000倍,在最佳

7、色谱条件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尿酸含量与志愿者的饮食、饮水量有关,结果都在线性范围内。将样品1加标5mg/L,回收率为100.1%。3结论本文建立了一个简便快速的测定人尿中尿酸的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本方法不需要向流动相中添加有机溶剂,同时仅仅需要一个简单的样品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用来检测人尿液中的尿酸具有操作简单、精度高、省时、样品预处理简单和不使用有机溶剂的优点。该方法可用于人尿液中尿酸含量的日常临床分析。参考文献[1]M.E.Balis,Adv.Gun.Chem.18(1976)213.[2]P.A.Whits

8、on,R.A.Pietrzyk,C.Y.C.Pak,etal.J.Urol.150(1993)803.[3]J.M.Zen,J.J.Jou,G.Ilangovan,Analyst123(1998)1345.[4]A.Dobson,Lancet354(1999)1578.[5]P.Ellerbe,A.Cohen,M.J.Welc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