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无冕之王近代上海的新闻记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年7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y,2012第41卷第4期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41,No.4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12)04-0066-(08)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以1949年前的上海为讨论中心李培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摘要:尝试通过口述史记录、回忆录和个人传记等不同资料,探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上海人如何掌握上海城市生活
2、的记忆和自我认同。此外,作为外来移居者,他们对非本地人和社会的观感如何,本地居民又如何看待他们?这种由各种生活体验和相关人、事、物记忆所交叉组成的“上海时代”回忆,成为他们对“上海认同”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后是否可以转化为今日上海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词:历史怀旧;历史记忆;上海人;上海文化认同一、导言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生活改善,城市面貌急剧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上海普遍出现一阵怀旧热潮(nostalgia),①人们无不以一种缅怀过去和自我认同的心态去看上海历史,因而坊间涌现大批的以“老照片”、“繁华录”、“旧梦”、“沧桑”为题材的
3、书刊及图册,追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上海辉煌景况,颇受一般市民大众的欢迎。与此同时,亦带来了有关上海本土意识兴起的广泛讨论,而隐藏于怀旧热潮里的上海人对追寻自我历史和身份认同意识的高涨是不能忽略的。无可否认,上海与任何世界各地城市一样,应有自己的文化认同或本位文化,问题是应用什么方法从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电影、艺术中反映出来?本文尝试通过口述史记录、回忆录和个人传记等不同资料,探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上海人是如何掌握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忆和自我认同的。此外,作为外来移居者,他们对非本地人和社会的观感如何,本地居
4、民又如何看待他们?这种由各种生活体验和相关人、事、物记忆所交叉组成的“上海时代”回忆,成为他们对“上海认同”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后是否可以转化为今日上海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收稿日期:2012-03-25作者简介:李培德(1964-),男,山东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主要从事近代上海人、香港人、台北人的身份认同和大都市的兴起研究。二、从《台北人》到《上海摩登》———上海城市的记忆和文学书写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写作于1960年代,而成书于1971年,可谓脍炙人口,极受欢迎。该书的14个故事中有两个讲述来自上海的交际花
5、,分别是尹雪艳和金兆丽。两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来自旧上海的百乐门舞厅。笔者认为《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所反映的“台北人”,不仅是对过去繁华上海的一种怀念,同时也是两种对上海意象不同态度的台北人心理,一种是高高在上看不起台北地方文化的人,另一种面是对前者的反弹,不甘心被欺压。白先勇写这两个故事的动机,不能否认是与他的个人背景有关。白氏对昔日上海的辉煌时代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本人亦毫不忌讳地说:上海是个花花世界,像只巨大无比的万花筒,随便转一下,花样百出。国际饭店当时号称远东第一高楼……觉得饭店顶楼快要到摩天了……南京路上的四大公
6、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像是四座高峰隔街对峙,逛四大公司,是我在上海童年时代的一段兴奋经验。……那是个魔术般变化多端层出不穷的童话世界,我踏着自扶电梯,冉冉往空中升去,那样的电动扶梯,那时全国只有大新公司那一架,那是一道天梯,载着我童年的梦幻……早年在上海的生活对我来说,已经积累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迹,当时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直到开始投身写作时,才发现童年在这里所经历的那些事,对于我的作品有一种决定性的意义。[1]白氏对上海的强烈意象已经成为他写小说的一种风格,并广被接受。随白氏之后,李欧梵亦有类同的个人经历,而这种经历对他写作《上
7、海摩登》一书有很密切的关系。他说:一九四八年我曾随母亲到上海寄居一个多月……我那年是九岁,童稚无知,第一次进大城市,浑然不知电灯为何物,而上海的声光化电世界对我的刺激,恐怕还远远超过茅盾小说《子夜》中的那个乡下来的老太爷。……所以,我对老上海的心情不是目前一般人所说的“怀旧”,而是一种基于学术研究的想像重构。[2](Pxi~xii)虽然李氏强调写作目的非怀旧,但他在《上海摩登》书内所论在上海出现的“新都市文化”,所谓“声光化电”,包括上文提及的城市建设和娱乐、印刷文化和大众传媒、现代文学的题材、文学家的世界主义观等等,无不出现于1930年代上
8、海最繁盛的时代。上海作家陈丹燕分别以上海永安公司郭家小姐戴西(Daisy,郭婉莹)和著名演员上官云珠女儿的悲痛经历写成《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旧事》两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