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ID:13907171

大小:4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4

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_第1页
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_第2页
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_第3页
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_第4页
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乳酸菌活菌制剂对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曹亚斌Fuller于1989年首次给益生菌下的定义是“益生菌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菌添加剂。”FAO和WHO给出益生菌的定义为“当摄人足够数量时可对宿主起有益健康作用的活的微生物。”不少地方采用这一概念,但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渐发现了这个定义的局限性,不同的研究者也不断提出应对益生菌概念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有益菌中,主角是乳酸菌,各国科学家对活性乳酸菌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活性乳酸菌对动物机体有众多的有益作用,如协调

2、和维持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与病原体竞争肠黏膜的吸附位点,致使病原菌无法在肠黏膜上定植,促进营养成分的吸收,抗肿瘤作用,刺激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活性乳酸菌对于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一、活性乳酸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应具备的条件对于活性乳酸菌菌株的选择应建立在它能够促进肠内免疫反应而不会改变肠内动态平衡的基础上。要胜任这个使命,乳酸菌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应具有较高的活性,必须能耐受低pH以及胆汁酸;②如果菌株不能在肠道内定植,应能够在肠道内持续存在(可通过持续摄人而满足);③能够附着

3、到肠上皮以抵抗肠蠕动的冲洗作用;④应该能够与肠相关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或者发出信号。1、乳酸菌的活性一般认为活性乳酸菌要对免疫系统起作用,它们必须保证是存活状态的,可以在肠道内增殖并存活下去,包括FAO和WHO的概念中都认为益生菌应该是活的微生物。试验证实与活性的德氏乳杆菌组相比,无活性的德氏乳杆菌组激活分泌细胞子的细胞数量要少。另有一些试验结果明确地显示,被摄取的菌株并役有成为肠道正常菌群的固定成员而只是在摄取期间存在或者是在给料后维持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另外,乳酸菌的代谢产物中的乳酸及一些可溶性因子也

4、会发挥作用。从8种冻干乳酸菌株组成的乳酸菌混合物VSL3中提取的DNA可引起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的非炎性反应。在一个同样使用(VSL3)混合物的相似的研究中发现,这种乳酸菌的染色体DNA通过TLR9信号途径对右旋糖酐硫酸酯钠引起的小鼠大肠炎模型有抗炎作用。试验证明,只有活性乳酸菌,在肠内存在至少48h~72h才能发挥作用,这是所有颗粒性抗原要诱导肠内免疫促进作用所必须的。这一结果提示了对于每一种动物来说每天定量的活性乳酸菌摄人对于其发挥免疫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类研究有助于阐明关于活性乳酸菌对免疫调节的分

5、子基础。2、益生菌的黏附性关于益生菌的黏附性也受到较多的关注,对宿主细胞或黏滚的黏附能力被认为对益生菌来说是必须的。因为只有黏附到肠道内表面才能抵抗肠道的蠕动而不被很快的排出,只有黏附之后才有和肠上皮和相关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可能。然而对于活性乳酸菌的黏附性,尤其是对上皮细胞的黏附性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体外试验的基础上。而这种体外试验只是在很小一部分上模拟了复杂的肠内生态系统。对于黏液凝胶以及它作为一个防御实体的重要性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因为常规的肠组织固定方法(乙醛固定法),通常是伴随其表面黏液的脱离和丧

6、失。这种体外试验的局限性已被MatsuoK等证实,他们用卡诺依氏固定液保证人直肠石蜡样品中表面黏液的存在。观察发现细菌被限定在外层唾液黏蛋白和硫黏蛋白之间,这显示出黏液凝胶是阻止肠内菌黏附到上皮表面的一个重要屏障。对大多数试验使用的体外培养系统中,不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系是否有实际的生理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活性乳酸菌黏附性研究的新方向。不过,这些简化了的系统对于研究可能存在的细胞通路以及分子标记仍然是有用的重要工具,在大量的研究中还是观察到上皮细胞对黏附性乳酸菌株所做出的反皮。对于乳酸菌的黏附性的研究

7、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在体内是否有特定的菌株能够到达并且黏附到上皮上,最终产生一定的生理学效应。二、活性乳酸菌诱导免疫的机制1、活性乳酸菌的内化活性乳酸菌可诱导黏膜免疫应答,要完成这个过程,活性乳酸菌必须和上皮细胞以及肠相关免疫细胞进行相互作用,以启动免疫信号网络,活性乳酸菌的内化途径对于激活免疫细胞和启动免疫反应有重要作用。活性乳酸菌可以通过在派伊氏结或绒毛中的M细胞而内化,也可能被树突状细胞以整个细胞或它们的抗原片段的形式而被捕获。GaldeanoMC等用荧光标记技术在小鼠的体

8、内试验证实了几种活性乳酸菌的内化途径,观察到在派伊氏结、小肠绒毛固有层及大肠淋巴结内的活性乳酸菌及其和肠相关细胞的相互作用。树突状细胞定植于上皮细胞之间,它可穿过上皮间连接而捕获肠腔内的微生物,有证据显示,固有层树突状细胞对活性乳酸菌或它们的片段的摄取可能是通过Toll样受体和CD-206甘露糖受体完成的。完整的细菌内化到绒毛的途径可能是通过绒毛里的M细胞,而细菌碎片的内化,可能和Toll样受体2或CD-206受体有关,因为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固有层相关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