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892141
大小:1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4
《幼儿园一日活动管理与优化之案例分析——如何让孩子告别多动症(丁佳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园一日活动管理与优化之案例分析——如何让孩子告别“多动症”大二班丁佳敏3~6岁是幼儿肢体动作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告别“爬行时代“,并拥有了走路、跑步等一系列“本领”之后,幼儿似乎特别青睐采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感受。当然,学会用动作表达情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喜闻乐见的一个现象,但是在相当一部分时候,这种所谓的“语言”却并未表达任何事实,如果一定要赋予它相应的意义,那只能说,“小动作”出现表明幼儿正处于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每一个有幼儿的家庭都是常见的,它不仅仅让家长们苦恼,
2、在幼儿园,这更是幼师们所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案例:一个4岁小男孩童童(化名)是班里出了名的“积极分子”,上课的时候,每当老师提出问题,他总是第一个举手争着要回答。但当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时,他就开始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揪其他女同学的辫子、用蜡笔在其他同学身上画画或者直接干脆跑出教室溜达一会。每次被老师拎回来教育后不到三分钟,就又开始了他的小动作。还有一种情况也能让他安静,那就是表扬——每次回答问题后,老师的表扬也总能让童童乐滋滋一阵。但同样地,这样安静的状态持续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该现象同样出
3、现在吃饭、午睡等所有集体活动期间。老师在“好言相劝”不成之后开始“威逼利诱”,但均不见成效,每每以“老师发火,孩子痛苦”收场,而在家长询问童童在幼儿园的情况时,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童童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坏小孩”。这位老师“软硬兼施”的做法不但没有减轻孩子喜欢多动的“症状”,而且“老师发火,孩子痛苦”的情况易加深老师与幼儿之间的隔阂,容易使幼儿对于老师和幼儿园生活产生排斥,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更是避免不了消极的影响。那么,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对症下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告别多动症呢
4、?(一)分析原因,寻找“源头”幼儿喜欢“多动”,除了生理上先天发育、遗传等因素,大部分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且根源为心理因素居多。当幼儿开始“发作”的时候,老师切不可直接“疾言厉色”11加以呵斥,或者无止境地给予他/她优于其他小朋友的待遇。前者易给幼儿造成压迫感,而后者,无疑会让幼儿在一次次“纵容”中得寸进尺。一般来说,幼儿喜欢“多动”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试图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相对来说,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较易受到身边客观环境的影响,有时对于所处的环境会
5、作出“试图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反应,最直接、最常见的表现便是攀比心理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现象的产生。在普遍只生一胎的当今社会,幼儿在家庭中受到的宠溺致使他们在除家庭以外的环境中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因而在幼儿园里,即使面对和自己一样的“小王子”、“小公主”,他们各自自身的优越感仍旧没有太多的削弱。就如以前社会家庭中众多兄弟姐妹谁都想要获得更多父母的爱一样,幼儿在幼儿园对于教师对自己的关注的渴望丝毫没有逊色。这也是为什么案例中童童在老师讲课,即没有表扬或者关注他时就开始诸多小动作的重要原因。2、对于正在经历的
6、事情确实不感兴趣且没有意识到所处环境对每个人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幼儿时期大脑的发育的特殊状况使得幼儿很容易被身边的新鲜事物吸引,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关注点总是容易变化的原因。在幼儿园,相对老师偶尔说教式的上课内容(虽然幼儿课程普遍采取生动灵活的上课方式,但不排除一节课中总有一个阶段会是幼儿兴趣的低潮期),与其他小朋友的打闹以及老师的表扬确实对于幼儿来说,确实显得鲜活许多。幼儿一旦认为与同学打闹,甚至让其他女孩子哭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做,而那一瞬间,会把老师之前的警告甚至“体罚”都抛到脑
7、后,他尚不明白“课堂”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案例中的童童偶尔还会“跑出教室溜达一会”的原因了,要知道,那时候他可真不是为了向老师挑衅,而纯粹只是觉得“跑出教室溜达一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二、“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理清了幼儿“多动症”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中的老师对幼儿喜欢“多动”的源头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把握:“好言相劝”、“利诱”等都是在明确幼儿想要“脱颖而出”的心理而采取的“投其所好”的做法。这样的做法看似无可厚非,实质上潜移默化之中会致使幼儿产生对老师的反应“见缝插针”的坏习惯。那
8、么,具体该如何“对症下药”?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11(一)榜样示范法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榜样因素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儿童善于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老师在选择榜样时应注意榜样的典型性,班杜拉对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榜样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发现:儿童最喜欢模仿他/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和同伴中较为优秀的同性别的儿童。在幼儿园环境中,同一小集体中的幼儿总免不了相互攀比,而这样一种攀比心理在另一个角度恰好为老师提供了“树立榜样”的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