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

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

ID:13891985

大小:4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4

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_第1页
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_第2页
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_第3页
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_第4页
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摘要:从舍勒的现象学态度与典范精神位格理论而言:由于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教师精神位格的典范价值各有不同,中国教师的位格具有神性,具有圣者的最高、最纯、至善的典范精神位格,西方教师的精神位格不具有神性,仅具有天才、文明舵手、生活艺术家的典范精神位格。教师的精神位格只有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被学生所爱、效仿、信仰,才能使其典范价值得以实在存在,学生爱教师是爱教师的典范精神位格,并受其启迪、昭示、引导。关键词:教师;圣者;位格;爱;效仿;典范精神现象学第二泰斗——马克斯·舍勒从其现象学态度出发,系统而独富创建地阐发了他的“究竟什么是

2、教育的本质?怎样进行教育?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式限制和规定着此人变得‘有教养’的过程?”[1][[1]舍勒选集[m].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1369。后引同此书者,注明有页码。]三大问题。通观其全部著述,虽然没有在其任一论著中对教师进行独立的论述;但是,细查其关于“典范与领袖”、“知识与教养的形式”、“爱的秩序”等文章,舍勒对教师的典范位格的论述似乎又无处不在,对此,本文试图揭示舍勒的教师的典范位格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对马克斯·舍勒的教育思想研究做完善的展示;另一方以期对当前的教师学研究提供一点现象学研究的尝试。一、教师是圣者、天才、文明的舵手和生活艺术

3、家的同一体按照马克斯·舍勒的位格典范理论及其对点范位格的5个层次分类法,教师是兼有圣者、天才、文明的舵手和生活艺术家等4个层级的“亦师亦圣”的同一体。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在“亦师亦圣”的典范位格的生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西方,教师不是“原初之圣者和创建者”;教师的典范位格在本质上不是宗教性的,他不可能是上帝、基督、耶稣;教师只能成为”觉得自己是被上帝所选择、所启迪、所恩宠的‘恩宠精英’”,[1](1139)即使苏格拉底也不例外;因为,西方的最高位格典范是上帝、基督、耶稣等的宗教主体的“原初性圣者”;而原初性圣者“在任何时候都是‘唯一者’……是极度主动,而人对它则处

4、于被动的在者;在意念上从一开始便始终怀着爱并眺望着神性”。[1](1143)在西方,教师是宗教性的在者,是兼有牧师、牧者、天才、文明的舵手和生活艺术家等的“混合性类型”的在者,在西方,教师虽然不是原初性圣者和创建者,但是,“他们首先直接地在精神上以创建者本人为楷模,从创建者的本质属性中取出一个基本特点,或选取他诸多尊号中的一个”,[1](1137)并通过对最高典范位格——上帝的精神位格的信仰、爱,通过自己的作为、行动、作品等而生成自己的典范位格,成为“仿效性的圣者”。在我国,“亦师亦圣”的典范位格生成具有独立的“宗教性”的原创性。也就如舍勒所说,儒教的原初之圣者——

5、孔子;道教的原初之圣者——老子、庄子等等,其神性(最高价值之精神典范位格)被预设为人设法通过自我拯救而分享的静止的、祥和的在,他本质上相对西方上帝的精神位格而言,是实在人的精神位格,是“宗教型的人”[1](1138),并具有最高的神圣精神位格。在我国,从原初性圣者位格的在而言,教师的典范位格不仅具有原初之圣者和创建者的位格——已经成为宗教(儒教、道教、宗法)的至高精神位格;而且自孔子、老子、庄子以降,所有教师的典范精神位格都以孔子、老子等原初创建者的精神位格为典范加以效仿,并通过信仰、行动、作为、作品等生成其圣者的、天才的、文明舵手的以及生活艺术家的典范位格。使我国

6、教师的典范位格不仅具有实实在在的人性,更具有作为精神的x(未知者)的人的趋向性,从而生成了我国教师是人与圣共在的统一体——因为孔子、老子、庄子等的在,使教师典范价值不仅成为了现实世界效仿的实在,而且成了整个民族信仰、崇拜而进入神坛、神龛等精神趋向的至高典范的所在。通过这一比较可知,舍勒为何绕开了“教师典范位格”存而论,是因为在西方,教师仅仅是“门徒”,教师不可能成为、也不是原初之圣者;所以舍勒只能将“那些将已经制定者、已经形成者具体表达出来的人称为‘教师’”。[1](1137)只有深入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之源,运用舍勒的现象学精神直观,才能直观中国教师的人圣合一典范位

7、格之所在。二、教师通过爱、信仰、行动、作品生成并展示其典范位格除我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等大圣先贤之外,后世之教师的位格生成的情感先天、价值论理等基础与普通人没有差异,其父母在没有任何虚假专断的性爱之中,未来一代最完美的图像的灵魂与生命似乎得到了预先设计;舍勒认为,父母“在着手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教导和教育之前很久,并通过不由自主的模仿、通过参与性的、先于一切有意识的理解态度、表达方式、行为,形成了这个人的未来命运的构图”。[1](1133)这个构图,按照后来的遗传学来解释,就是父母在没有意识、并不知道的预先设计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价值先天的所在构建入了未来一代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