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

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

ID:13798559

大小:4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4

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_第1页
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_第2页
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_第3页
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_第4页
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家可归的人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一天,在班上,老师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的表情看上去有些悲伤,于是老师向小女孩询问原因。小女孩告诉老师:“昨天,我和妈妈上街看见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小男孩,他看上去很可怜。妈妈说她今天再去找那个小男孩,送给他一些食物和衣服。妈妈是在纽约长大的,她小时候看见过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小女孩问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班上其他孩子的强烈兴趣,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后,放弃她预先设计的课程内容,决定先把“无家可归的人”作为其课程的主题。老师首先和孩子们一起就“无家可归”现象进行了讨论。然后,老师将讨论情况写信告诉了家长。她在信中鼓励家长和孩子们

2、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并注意孩子们有什么反应。第二天,老师请孩子们谈一谈和家长一起讨论的结果。老师将它们记录下来,写信告诉家长,向家长汇报了儿童初步对“无家可归”的认识。以下是孩子们对“无家可归”的认识(原话):(1)他们没有枕头,只有草;(2)他们肌肉发达,有刺青;(3)他们没有钱,买不起东西。老师力图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她向家长们客观地呈现出孩子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同时,她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并把他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以他们的口吻给家长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但是我们

3、需要你们的帮助,需要帮助我们找可以救济他们的东西。当你们来接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想法告诉你们,你们也告诉你们的主意。……他们还在信中写下了一些怎样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的想法,比如:帮他们买房子或盖房子;给他们送睡袋、牛奶和早餐,还有硬币等等。并附有一份清单,是孩子们认识的无家可归的人会有哪些需要(有汽车、电脑、贝壳、桌布、花等等)。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向家长们汇报孩子的情况,同时,她也不断收到家长们的纸条。为了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无家可归”的现象,老师安排了带孩子们出去参观的活动,让孩子们和周围的社区建立了联系。她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专门为无家

4、可归者设立的旧货店,孩子们在那里可以和无家可归者自由交流。老师还让他们和曾经是无家可归的志愿工作者进行交流。在这些直接的体会和经验中,孩子们对产生“无家可归”现象的环境有一些了解,对无家可归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他们回到教室里为无家可归的人募捐。老师有意识地请了一个新闻记者,让他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并能在社区及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在募捐活动中,孩子参观了银行,他们学会了如何把硬币换成纸币。孩子们学会了做饭,带着募捐的钱,以及他们自己画的花生酱、面包、蔬菜、小饼干等图画,访问了无家可归的收容所,并和收容所的成人与孩子进行了交谈,一起活动。课程与德育

5、摘要:对于这个案例很多人都会从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角度来分析案例,但回过头来想想,其实我们的教师一直被现阶段我国的德育课程所束缚,所以我认为给最大的启发与思考应该是我国的德育课程的改革。关键词:课程改革、德育、尊重我国德育课程的问题:我国的德育教育长期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社会及历史等为主的德育课程体系,在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系统性道德知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尽管道德认识、道德经验、道德知识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知识层面的学习。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却往往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而不是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即成为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样的道德知

6、识对个体在具体道德情景中的行为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在考试中会发光发热。而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社会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因而仅有道德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学科式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除了需要认识的支撑之外,更需要行为动机的激发,即通常我们说的需要道德实践。从无家可归的人为切入点到一系列的课程教育,这是对传统教育课程的改革。德育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进行,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就像麦克菲尔的体谅课程模式,教育的首要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所以我们的德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德育知识层面。就像案例

7、中的老师一样,通过学生间关于流浪汉的讨论、父母子女间的交流来,也通过这种交流让孩子掌握主动。通过这种德育教育来使孩子在课程中去发现并引导他们去关注社会,去学会关心。也正像麦克菲尔所说的,教育即学会关心。在这种关心教育中,不仅通过讨论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也达到了对孩子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包括孩子们走到大街上去与流浪者交流,为他们募捐,给他们送温暖。实践教育使得德育更走近学生的社会,更具体地呈现在他们身边。道德教育的任务不应仅在学习道德判断,而应当在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我们的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所以我们的德育

8、工作也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在案例中,老师所进行的德育教育则立足于社会,并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