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ID:13761987

大小:4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4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_第1页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_第2页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_第3页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赵凌云如前所述,中国乡村社会存在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文化背景,“差序格局”的文化背景导致特殊主义的信任与社会关系;形式主义的潜规则使合作社正式规范难以落到实处。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社会文化中究竟有多大的成长空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契合点?本课题组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乡村社会文化中也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有利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有契合之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互助性经济组织,“互惠”与理性化是其基本特征。在乡土社会文化中,劳动生产中的互惠规范可谓源远流长

2、。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浸润,理性化趋势也成为乡村社会的新特征。互惠与理性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一)生产活动中的互惠规范曹锦清教授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曾分析了农村公共生产设施失修问题,并深深感叹:“中国村落农民,历来善分不善合。”认为中国农民“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但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P166-167)。中国农民果真缺乏合作精神吗?笔者认为,其实并不尽然。1、生产互助的传统习俗在“出入相扶,守望

3、相助”的乡村社区中,千百年来,农户形成了生产活动中相互协助的传统。典型的如以习俗表现的互惠合作,如芦溪村历史上的规模宏大的“和孚漾捕鱼”。个案DAL(男,59岁,青鱼合作社社员)我们解放前就有个习俗,和孚漾捕鱼的时候我们芦溪人都要去的。那场面非常壮观。有几千人参加,漾里边成了小船的海洋。和孚漾面积几千亩,漾坝几百米,捕鱼的时候,用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渔网,从四面拉拢来。拉拢来的时候,渔网开始往下沉,就需要无数条小船去拉住——这就起码要100多条船。还需要载鱼用的活水船。活水船有两个洞,航行的时候,水从这边进,从那边出,水流通了,鱼放在里边就不会

4、死掉。漾里捕的鱼有几千担(每担100斤),一次捕鱼需要的活水船,大概几十条到上百条吧。另外还需要其他的一些船。我们芦溪家家户户有1000多条小船呢,都要去的。拉上来的时候,渔网里边的鱼很多,就会跳起来。按照习惯,鱼跳到谁船上就归谁。按照传统,这可以说就是你参与捕鱼的酬劳,呵呵。当然,跳上来的鱼太多了是不行的。访谈表明,尽管和孚漾捕鱼的盛大场面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互助合作的习俗至今仍然遗存。在芦溪村,到了收获季节,拉网捕鱼需要较多劳动力。普通农户一般由邻里、亲友帮忙,协力完成拉网工作。报酬自然是不用支付的,回报的方式是帮对方拉网,或馈赠一两条青

5、鱼。这种小规模的、非正式的互助不仅在芦溪村是习以为常的,在其他地区的乡村农业生产中亦随处可见。除非生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否则并不以雇工的形式解决一时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是乡村社会中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自然应用,也是农民生产合作的原初形态。472、自发性的生产互助联合体调查表明,除了这种日常的、随意性较强的生产互助外,芦溪人曾自发组织本村和邻村农户进行组织性较强的生产互助合作。1995年,村里有名的养鱼大户ZJR,带领18家养殖户,到江苏溧水县某镇承包了当地一个大鱼场。这18户家庭和ZJR相互熟悉,关系较好;养殖户“亲戚带亲戚”,关系亲密。在ZJ

6、R的组织下,他们在本村与承包地之间往返三趟,和该镇鱼场协商价格,最后以520元/亩的价格承包下鱼场,养黑鱼、鲈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户或全家外出,或夫妻配合,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承包与养殖。每户承包面积30-50亩,一般不雇工。他们以亲戚、好友等初级关系为纽带,自然而然地进行多方的合作互助。包括:拉网季节各家相互帮忙,轮流捕鱼;日常交往中请教鱼病防治,切磋养鱼技术;销售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价格共商。除此之外,生活上也相互关照。这18户家庭共同养鱼达4-5年之久,后因鱼池受工业污染,纷纷还乡。这18户家庭可谓自然形态的生产互助联合体。上述事实

7、表明,中国农民并不缺乏互助合作的精神,相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互惠规范是村庄成员社会交往的重要准则,互惠合作在生产实践中也随处可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的是,这种互惠以风俗、人情为基础的,理性化的特征较弱。费孝通先生在《乡土社会》一书中曾经写道,“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2]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74)由此可见,人情与理性化之间具有一定的互斥性。不过,这种互斥不是绝对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的理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理性化的互惠有了成长空间。(一)乡

8、村社会的理性化趋势理性化是指社会中的人们逐渐接受效率、利益计算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乡村各种非农产业大发展,乡镇企业崛起,第三产业兴起,商品交易普及。理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