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

ID:13759488

大小:2.60 MB

页数:577页

时间:2018-07-24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_第1页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_第2页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_第3页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_第4页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重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學術單位文學院院長:孫同勛Sun,Tung-hsun(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主任兼;著作見頁28)哲學系暨研究所黃慶明:Huang,Ching-ming(副教授兼主任、所長)倫理學(翻譯)臺北 有志圖書公司 民國61年6月 初版201頁     康德倫理學中的活的部份與死的部份 民國62年6月 碩士論文哲學分析之舉例-倫理的為我主義與心理的為我主義 (鵝湖雜誌 卷3第6期 頁47—50 臺北 民國66年) 自由意志與責任 (台灣神學院牧杖刊 第45期 頁92—98 臺北 民國67年)萊布尼茲(翻譯) 臺北 長橋出版社 民國67年7月 初版258頁邏輯新引(翻譯) 

2、臺北 牧童出版社 民國67年11月 初版347頁摩爾的「自然主義的謬誤」 (鵝湖雜誌 4卷12期 頁22—25 臺北 民國68年) 保羅田立克的本體論論證 (鵝湖雜誌 5卷6期 頁38—40 臺北 民國68年) 談安樂死 (鵝湖雜誌 6卷2期 頁35—37 臺北 民國69年) 自我指涉與語言層次 (大夏學報<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 創刊號 頁19—28 臺北 民國69年)休姆倫理思想研究 民國70年6月 博士論文倫理語句的邏輯及其運用 (鵝湖雜誌 8卷10期 頁9-16 臺北 民國72年)休姆論道德觀念 (鵝湖雜誌 9卷7期 頁11-23 臺北 民國73年)休姆論

3、因果觀念 (大夏學報(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 第二期 頁101—118 臺北 民國73年) 休姆論實然與應然 (哲學論評(台灣大學) 第8期 頁257—278 臺北 民國74年)亞里斯多德三段論的現代表達法 (鵝湖學誌 第5期 頁161—174 臺北 民國80年)金律的研究 (鵝湖學誌 第6期 頁97—111 臺北 民國80年)知識論講義(編著) 臺北 鵝湖出版社 民國80年12月初版 146頁實然應然問題探微 臺北 鵝湖出版社 1985 初版 229頁 1993 二版論葉爾的「同義」概念 (鵝湖學誌 第12期 頁163—167 臺北 民國83年)  577葉爾著

4、《語言.真理與邏輯》 (鵝湖學誌 第13期 頁179—181 臺北 民國83年)  證據條件與真值條件 (台灣哲學研究 第一期 頁217—240 臺北 民國86年)倫理學講義(編著) 臺北 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87年9月 初版 民國89年9月修訂版 187頁哲學上的理論與實踐 (「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北 民國88年5月29日發表東吳大學哲學系主辦)   形上學講義(編著) 臺北 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89年9月 初版 161頁     姜允明:Jiang,PaulYun-Ming(教授)心學的現代詮釋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9 266頁 

5、禪宗思想對明儒陳白沙的影響 (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論文集 頁79—95 高雄 1989)道德理想與現代生活 (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國際會議論文集 頁329—339臺北 1990)論梁漱溟的「心學」 (第一屆當代新儒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內聖篇) 頁147—166 臺北 正中書局1990)熊十力先生其人其學 (張永儁主編《當代十大思想家》 頁8—24臺北 正中書局 1991)熊十力-當代新儒學的開山祖師(張永儁主編《中國新文明的探索》 頁101—121 臺北正中書局1991)從《原儒》看熊十力的內聖外王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頁145—167新加坡

6、1991)熊十力與懷海德的機體論哲學 (第一屆東西比較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頁156—176 中國文化大學 1991)試論朱子的「心學」及其現代意義 (第二屆國際朱子研討會論文集 頁120—142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1991)曼陀羅與自我--容格與中國哲學(第二屆東西比較哲學國際研討會 頁25—47 中國文化大學 1992)現代化的傳統--談中國哲學的重整 (兩岸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頁171—195 輔仁大學 1994)當代新儒家論陳白沙 (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頁89—107 香港中大 1994)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 臺北 明文書局 1994 19

7、0頁從王陽明在龍場「為石墎」談明儒生死觀 (《哲學年刊》中國人的生死觀論文集 10期 頁217—219 1994)試論牟宗三先生的「智的直覺」說 (李明輝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 頁135—150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論江門學派的新定位 (國際陳白沙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頁15—30廣東五邑大學1995)577從王陽明到陳白沙(黃俊傑、丁田三郎、材田篤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發展》頁301—322 臺北 正中書局 1996)王陽明何以不提陳白沙-儒佛會通在明代心學史中的實例 (華梵大學第三次佛儒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93—204華梵大學 1998

8、)三人行-論陳白沙、湛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