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

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

ID:13745931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4

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_第1页
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_第2页
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_第3页
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_第4页
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网络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摘要】近年来新出现的名词“网络通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本文从“网络通缉”引起纷争出发,叙述了该现象的由来,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就侵犯名誉权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将该项侵权责任的承担者分为信息提供者、信息网络服务商和信息的传播者,特别是对于其中信息服务网站的责任范围和条件进行了重点探讨,并提出由于其特殊性,在责任承担时要与一般的名誉侵权有所区别。【关键词】网络通缉;名誉侵权;救济自从阿帕网走出美国五角大楼逐步演变为目前风靡全球的Internet互联网以来,这种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社会,由于参与人数的俱增,与我们的传统

2、现实社会越来越融合与接轨。形形色色的人际交往和商务行为快速地在互联网上蔓延和传播,给我们现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搜集和交流的空间。有人将互联网成为继报刊、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这当然体现了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同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作用。近期经常上网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网络通缉”。这个似乎与一般社会生活无关的法律名词频繁的出现在网络上,一些网民将他们认为不道德的行径和信息在网上公之于众,很多人在网站论坛上随意发表对“被通缉者”的意见,大多数都齐力要将相关的对象搜寻出来,对之进行彻底的谴责。这种公开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的行为是否要受到

3、法律的否定评价呢?是否由于其本意是维持公正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一、“网络通缉”的概念、由来和名誉侵权的概念(一)“网络通缉”的概念“网络通缉”是指信息发布者在网上发布对一定人道德谴责的信息,号召大家一起去搜寻并对之进行舆论攻击的行为。在网络通缉中主体是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在本文中包括信息发布者、转载传播者及默认的网站经营者。8网络通缉中的对象是指被通缉的对象,在网络中既可能表现为一个网民的名字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其他团体,也可能直接表现为真实的姓名和其相关信息。(二)“网络通

4、缉”的由来2006年年初,在天涯论坛网上一个名叫“碎玻璃渣子”的网民在网上贴出一组一脚穿高跟鞋的女子踩死一只小猫的视频图片后,立刻引起公愤,一些网民自发地将该女子照片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发动大家寻找“凶手”。于是,“网络通缉令”这个名词在一夜之间被炒热,无数网民聚集到各大论坛谴责搜寻该女主角,很快就将她曝光在了聚光灯下。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各大论坛出现了更多的“网络通缉令”,在网页搜索引擎中随意一搜,就会发现如“铜须门”事件、“武校少女色情图”事件、“追查流氓外教”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的“网络通缉令”。特别是最近在西祠胡同闹得沸沸扬扬的“意悠然”事件。06年9月份,一个名叫意

5、悠然的西祠网友发表了《忍辱生下孩子,奢望宝宝能见父亲一面》的帖子,其中叙述了自己和一名男子认识、同居并怀孕的过程,但在孩子出生之后,这名男子却突然消失了。在这个帖子中意悠然公布了该男子LJ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由于对意悠然的同情,在该事件公开以后,很多人在西祠上发帖回帖支持意悠然,强烈谴责该男子,通过网络给现实中的LJ施加了无法想象的压力将之逼出来。经过网友的讨论和媒体转载之后,这个事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由于大多数网络通缉令均是发帖人基于道德上而不是法律上的评价对一定人发出的,所以在特别能够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的基础上,法律上对这些人却不予否定的评价。虽然在民主国家当中,人

6、们的言论是自由的,但是这些通缉令的发出却给其中的主角带来了很多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三)名誉侵权的概念名誉,是指公众对特定公民或法人社会形象的客观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王利明著:《人格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485页包括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两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或一般书面形式,也可能是在视听材料、报纸、电视、电影或者其他媒体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也有可能是通过其他方式,如用动作侮辱他人的身体,强迫他人自我侮骂等。总之,只要客观

7、上造成了他人名誉贬损的行为,都可以认定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8本文主要研究由于网络通缉行为导致网络上言论侵犯名誉权的情况。二、“网络通缉”的社会影响及法律分析1、“网络通缉”的社会影响本文认为首先要关注一下曾经的“被通缉者”最终的命运:“虐猫”事件中的当事人,在事件最终水落石出之后,被停职停发工资。而“铜须门”事件中,数万网民组队搜出“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把他逼出大学校园,甚至迫使其家人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还有人声称已采取实际行动,向男主角家里打了恐吓电话,甚至邮寄了小刀等。其它的“网络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