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

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

ID:13667152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3

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_第1页
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_第2页
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_第3页
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_第4页
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与路径  [摘要]文章从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出发,探讨了教师课程理解的可能途径,及其在课程行动可能产生的关联与影响,以期能找到从教师生活世界出发,回到教师主体的课程关怀的路径。  [关键词]教师课程理解路径  [作者简介]魏青(1964-),女,四川威远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健康心理学研究;万正维(1981-),女,四川彭州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四川成都61000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77-02  教师的课程理解就是

2、教师对课程的多方面的认识及态度,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特别是教科书的自我理解或个性化解读。1995年派纳以各种文本多向度的理解课程,扩展观看课程的视野,使得课程图像多元而不再狭隘,但却未指陈课程理解为何,也极少论及在课程场域中的人如何使课程理解成为可能。本文以人为中心,从相对于“文本”的“读者”位置研拟课程理解的意涵:“课程理解者以读者的位置,在课程行动中体察、诠释与批判课程之内容与历程、他人与自身、及文化脉络等含括时空因素的课程文本,同时建构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藉此更新与永续课程理解与行动,并彰显课程理解者的主体性。”  一、教师课程理解的意涵  频频改弦易辙的课程政策

3、,让许多教师跟不上改革节奏,无法深入理解并准确掌握课程的自主性。教师对课程发展日益感觉疲惫,学校本位课程已经僵化成为固定模式,教师在这样的处境里如何存在?如何形成课程自主?如何与学生、同事和自己相处?如何认识这种存在与关系?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协助教师思考课程的本质,可以帮助教师在纷乱的课程改革及繁杂的教学历程中,找到自己如何存在以及如何可以存在的理由、位置与途径。具体而言,教师的课程理解包含下列五个要素:  1.课程理解的目的在于彰显课程理解者的主体性。在课程的利害关系人中,除了教师之外,还包括学校行政与领导者、课程研究者,甚至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行动中都不应只是被对待的

4、客体,而应经由课程理解掌握自己在课程中的位置及自主性。相对于派纳所提出理解多向度的课程文本,应更关心在读者位置的课程理解者处境,“人”成为在课程理解中关注的焦点。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试图经由理解寻找、并通过语言传递课程结构背后的意义。由此可知,在读者位置的课程理解者,不能是被动的收受,而应在课程文本的理解中充分掌握自身在课程的主体性。  2.课程理解的范畴为课程之内容与历程、他人与自身及文化脉络等含括时空因素的课程文本。课程理解的对象为何?派纳将课程比喻为“图像/基底”,认为课程出自于时间与生活的空间之内,包括主体与客体、学生与课程等关系。课程理解的范畴应兼具

5、历史的深度与空间的广度。从历史的纵深来看,课程理解要回到过去,观看现在,也指向未来;而在空间的广度上,则包括自身、他人、课程内容与历程等生活经验,因此课程理解者应试图从不同时空背景的文本来理解课程,并理解其间之关系。  3.课程理解的本质为体察、诠释、批判与建构。课程“理解”的本质是什么?高达美认为文本的作者并不重要,读者的理解远超出作者,文本可被读者放在不同的脉络下而决定它的命运。对教师而言,课程是教师复制或变革社会结构,交流并重新诠释课程情境,经由与学生合作,再来来回回地提议、反对、接受或融合的历程。由此可见,课程理解的本质是一种对课程文本的体察、诠释与批判,并藉此

6、建构自身对课程的理解。  4.课程理解的场域在课程行动中。课程理解不应只是凭空的想象,真实的场域将使理解更具说服力。理解不能被悬置或剥离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在实际的教育实践里,课程不是以单纯的形式出现,而是依情境脉络而决定的。由此可知,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课程理解与课程行动犹如一体两面,彼此交融,课程理解的场域发生在课程行动中。  5.课程理解的理想持续更新并影响课程行动。派纳认为“我们所需要的是持续的,更深刻的对课程的理解”,从时间的观点来看,理解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教育问题具有层出不穷的特性,无法一了百了地解决,只能通过不断的“思虑”过程来辨析,并做出一些暂时性

7、的“决定”。课程理解的途径是发生在课程行动场域,并关注其情境脉络及人与人关系的再探究的历程。在课程理解上,经由这样的理解过程,同时提升了课程行动的再概念化。此再概念化也是一种不断意识化的过程,以一个新的心理位置重新理解课程,也就是说人们从课程理解中找到定位、关系与意义,作为当下的课程决定及未来课程再理解与行动的基础。因此,理想的课程理解是持续的过程,在理解与行动间形成不断的循环,每一次的循环都加深了对课程、对自身、对万物的理解,只要有课程存在,课程理解就存在。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可能路径  教师的课程理解如何可能?有哪些实际可行的途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