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15462
大小:723.12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23
《[精编]有关食用槟榔致癌文献的反驳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关食用槟榔致癌文献的反驳说明有关槟榔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不断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误判。2003年曾有媒体报道:食用槟榔致癌,原因是槟榔碱引起,且说明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坊间也不断有槟榔产品的负面信息,去年(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胡旭晟委员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尽快规范槟榔行业的提案》,接到这一信息后,笔者(时任湖南皇爷食品有限公司槟榔研究所所长)出于职业的敏感,马上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对这一报道在网上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做了追根溯源式的查询,查询结果表明此信息来源世界卫组织是真实的,但原文并没有科学实验或数据说明是槟榔果或槟榔碱致癌,原
2、文是一个调研性报告,其结论是推断性的。[1]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国内知名专家有凌天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科教授,主任医生,湖南省政府参事);唐杰清(湘潭市口腔医院书记,主任医师,从事口腔临床专业30余年,主攻口腔黏膜病,曾主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研究);翦新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2]唐杰清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印度、台湾等地的鲜果与目前湖南干果的区别,蹊跷的是,从目前数据来看,印度、台湾等地的口腔癌发病率比嚼食干果的湖南要高。[3]”唐杰清介绍自己目前正在做一个关于干果槟榔与口腔疾病的调查,该项目已经坚持15年之久。
3、三位权威专家多年的研究结论为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有害,还没有其它直接结论。[2]11其实早在2007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张筱林医师就在国外英文版《口腔肿瘤学》杂志发表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大陆咀嚼槟榔习惯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综述》[3],文中就提到了中国大陆口腔癌患病率相对低于在印度和东南亚的研究数据,并认为当时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清析准确地解释中国大陆咀嚼槟榔者中口腔癌患病率相当低的原因。在2010年8~11月,湖南省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湘潭市卫生监督所、湖南省槟榔行业协会、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部分专家,开展了湖南省城乡居民咀嚼槟榔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槟榔加工前后化学成分
4、的变化及毒理学进行了研究,并于2011年7月在《实用预防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编论文——《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湘潭人咀嚼槟榔已有400余年的历史,50%的人咀嚼数量在28.1~54.3g/d,口腔癌的死亡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4]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世界上目前食用的槟榔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食用鲜槟榔果,其食用方法是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绿色)切成几瓣,再涂上白灰(一种贝壳为来源的石灰浆),再包上蒌叶,如下图:鲜槟榔果蒌叶、贝壳粉11包装前的鲜槟榔果与蒌叶鲜槟榔、蒌叶、贝壳粉近年来,有一种在白灰中添加有食品添加剂而呈红颜色的红灰,食品添加剂的主要成
5、份上甜味剂及少量的香精,这种鲜食槟榔称之为红灰槟榔,一般也列入这一类食用槟榔中,这种食用方法主要流行于台湾、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区。这种吃法会产生美拉德反应,使食用人口腔发红,吃剩下的槟榔渣也是通红的,具有很强的染色能力,能染红一大片地面,因此这种食用方法在海南、福建、广东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曾出台过一些行政法规对此槟榔进行禁止。第二种是印度为主产地的槟榔咀嚼块,如下图:也叫印度槟榔,它是由成熟度很高的槟榔核(它是槟榔的种子,也是中药材的取用部位,中药的别名叫花片)、蒌叶粉、烟叶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其实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主要是食用这一种槟榔,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食用槟榔咀嚼块主要也是指这一种槟榔。
6、(图中的槟榔核的照片由马来西亚的亲友提供,印度槟榔的实物是2012年一位同事去印度考察槟榔产业时带回的)成熟的槟榔果成熟的槟榔核11马来西亚的食用槟榔核印度槟榔包装及内容物第三种是中国所特有的湘潭槟榔,是由七至八成熟的鲜果经杀青、烘干后制得槟榔干果,然后经发制入味、闷香、上胶、切片、去核、点卤、凉片、包装成成品,食用的部位是槟榔干果的纤维外壳,实质是种子的皮,也就是种皮,槟榔核由于鲜果发育不完全,很小,在加工过程中当成废弃物处理。其槟榔鲜果的相片如右图,槟榔干果如下图。七至八成熟的槟榔鲜果烘干后的槟榔干果加工过程中半成品湖南槟榔湖南槟榔成品11三种槟榔主要组份表:组成部分鲜食槟榔印度槟
7、榔湖南槟榔食用部分七至八成熟槟榔的全鲜果成熟槟榔的种核七至八成熟槟榔烘干果的壳蒌叶有无无碱石灰(贝壳粉)有有有烟叶无有无香精香料无/有有有由上表可知,中国湖南所加工的食用槟榔里,却从未添加过含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从各种报道中提到槟榔致癌作用的说法时普遍指出其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但均未具体提到是那一份报告或附原文,更别提科学实验或数据的说明了,证据明显很不充分。综合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台湾等地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报告,发现这些报道中检测并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