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76371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3
《浅谈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创新 摘要:应用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成为备受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使得应用题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主要从当前初中数学课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创新 从目前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实
2、践来看,尽管教学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进而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生应用题的解题基础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重课本、轻生活的学习误区,学生的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在进行应用题解题时,学生的思维跟不上,看不懂题目的关键所在,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
3、决能力较差,不知道如何进行数学应用题问题的转化。此外,不少初中生的数学基础较差,缺少发散性思维,不懂得构建数学模型,因此,最终使得初中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不强。 2.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不科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学模式依然是应试教育,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少良好的互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导致学生阅读应用题的能力、理解题目的能力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都很难得到相应的提高
4、。 3.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训练 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数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与问题的解答,在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缺少应有的投入。由于应用题的文字阐述部分通常很长,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应用题的讲解往往都是教师先进行分析或题目的精简、简化,这使得学生可能能够明白教师对于问题的分析,但自己解题时还是一头雾水。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创新策略 提高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除了师生的共同努力外,还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
5、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1.培养初中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就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应用题教学活动当中,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要实现应用题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信心与决心。 例:小明家附近的停车场收费标准为中型车3元/辆,小型车为2元/辆,现在停车场中共有车辆30辆,收停车费70元,请问中型车和小型车各有多少辆? 解析:对于这类营销类问题,与学
6、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解题时,教师只要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两个相等关系是:(1)中型车数+小型车数=30辆;(2)中型车停车费+小型车停车费=70元,然后列一元二次方程组,就很容易求得问题的答案了,这样的课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分析现实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进行应用题分类教学,帮助学生寻找应用题解题规律 从教材设置来看,初中教学中涉及的应用题数量有限,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有限的应用题进行分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分类
7、解题思维。例如,应用题中讲述“找等量关系”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依据内容进行分类,把数字问题、等积变形问题、行程问题、工效问题进行分类,学生可以由模仿开始学习,逐渐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式。此外,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问题入手还是从条件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在设置题目时,要尽可能的生活化,实现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3.在应用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工具或者进行实验模拟 应用题与其他题型相比,逻辑性与抽象性更强,学生解决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8、应用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硬骨头,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辅助工具,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例:两同学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赛跑,甲的速度是100米/分钟,乙的速度是甲的1.5倍,请问,两人何时第一次相遇? 解析:在解决这类“相遇问题”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引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