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05838
大小:7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23
《教师叙事研究案例八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师叙事研究案例八则咸宁高中校园校园博客网站已正常运行,把网络日志(Biog)作为叙事研究报告的平台,实现叙事研究的新发展。把叙事报告数字化,使得叙事研究更容易传递、保存,使叙事研究传播全球化。只要敲动自己的指间,故事便可以传向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实现了“个人出版时代”的梦想,只要作者愿意,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自己的教育叙事故事,并与全世界的读者分享成果。教育叙事,它是一种自由灵动的表述,它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它是有感而发、率性倾吐的大实话,它是用形象的文字表述理性的思辩,用诗意的语言描绘
2、多彩的教育世界。它没有长篇论文的缜密、准确和富瞻,却显示了自身的灵动、跳脱和智慧。它最需要纯洁的表达,摈弃无意义的铺张。教师的叙事研究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相信这些研究会丰富教育的内涵,提升教育的意义,并为教师发展创造出更为宽广的天地。 案例一 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
3、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
4、、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
5、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
6、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
7、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
8、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1日第3版 案例二 下课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