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93597
大小:421.50 KB
页数:145页
时间:2018-07-22
《绪论书法批评标准及其研究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绪论:书法批评标准及其研究的意义本文题为“中国古代书法批评标准研究”,所以就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中国古代书法批评标准”作一个全面的考察,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书法批评标准及其变化。而所谓“研究”者,就不仅是就上述问题作一简单介绍,而是尽可能的对历代书法批评标准形成的内部机制及外部条件作出比较深入的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历史的规律。书法批评标准是指一定时代、一定阶层的人们衡量书法艺术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尺度。书法批评标准反映了人们对书法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要求。书法批评标准是书法实践的提高和凝练,也
2、是批评活动和批评经验的总结,是书法理论的中心问题。一、书法批评标准的两重性与理论结构的三个层次任何艺术批评标准,都包含着实用与审美的两个方面。在书法艺术批评领域,除了审美的观念左右着批评标准以外,还有实用的要求对书法批评标准起着制约作用。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À欧阳中石、徐无闻先生主编的《书法教程·引言》:“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艺术、学问。”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的书写本来就是为了便于交流思想,因此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书法的实用性。在中国古代,书法从总体意义上来说是作为实用的技艺来对待的。书法在
3、很长的历史阶段,实用无疑是其第一位的要求。我们从有关汉字最早的记载中可以了解这一点。《汉书·艺文志》云:“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保氏所教六书,即文字之学。许慎《说文解字·序》云:“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大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45从这些记载来看,先秦至两汉时期,人们对汉字书写教育注重的是其实用功能,书写的标准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做过汉字标准化的工
4、作。秦朝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以正天下文字。其后,每个朝代都根据当时的文字状况,修订正讹,颁布官样文字,以保证政通文达。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用的标准贯穿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中,也贯穿在书法的历史中。即便是书法后来成为文人的一种雅艺,其中的艺术性被充分认识和欣赏,也是与实用密不可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写一首诗或抄一篇文章,即使是为了显示书法的美,但抄录的诗文也是要让人便于识别,而纯粹的书法表现是少之又少的。这种以实用为前提的事实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批评标准时不能忽略的问题
5、,这也是书法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最大差别所在。强调书法的实用标准并不是以此来否定书法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标准。实际上,在古代留下的大量有关书法的批评文字中,对书法艺术性的要求又是非常之多。书法的艺术性与汉字的特点密不可分,汉字在其早期是以象形为主要构造形式,因为要“画成其物”,且又不是简单的描摹物象,而是浸透着前人对事物特征的深层把握,蕴涵着美的追求与创造,可以说汉字从一开始就具备了美的因素。汉字在后来逐渐淡化了象形的特征,成为表意文字,以笔画为主,虽然象形特征减弱,但字形构造的复杂多变以及用毛笔书写的富于
6、意味的笔画,成为发挥人们艺术创造力的对象。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人们欣赏玩味的一门艺术,正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们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形成了艺术美的自觉追求,审美标准也随之而生,各个时期的书法理论也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着他们对书法艺术美的要求。因此,古代书法批评标准的研究就必须兼顾到实用标准与审美标准两个方面。艺术批评成熟的标志是品评概念、范畴的确立。本文将古代书法批评标准问题的研究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神采、一是形质,一是法度。南朝王僧虔的《笔意赞》最早提出“神采”与“形质”两个书法审美范畴,这
7、两个范畴为书法批评标准问题的研究确立了两个主要层面。“法(度)”概念用于书法批评则更早,东汉时期的书法理论中就已经接触到这个概念。前人论书也大都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书谱》)孙过庭评价书法艺术内涵的层次是“形质”与“性情”,实际上与“形质”、“神采”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孙过庭那里,“性情”就是作品的“神采”。张怀瓘说:“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文字论》)可以说,他很清楚“筋骨”是属于“形质”层次,而“神情”属于“神(采)”层次。赵宧
8、光《寒山帚谈·格调二》说:“夫物有格调。文章以体制为格,音响为调;文字以体法为格,锋势为调。格不古则时俗,调不韵则犷野。故籀鼓斯碑,鼎彝铭识,若锺之隶,索之章,张之草,王之行,虞欧之楷,皆上格也。若藏锋运肘,波折顾盼,画之平,竖之正,点之活,钩之和,撇拂之相生,挑剔之相顾,皆逸调也。”又说:“不拟古无格,不自好无调。无格不立,无调不成。”这里的“格”就相当于“法度”,“调”相当于“神采”。其他书法理论文献中谈到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