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45854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2
《浅论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作者:赵夫明马雪明胡云江 论文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师教育教学作用 论文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
2、的,但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加以表述,而是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一类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我们面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时,施加一种强烈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注意和重视。但这并不能说明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教师的缄
3、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缄默知识目前并不为人们所知.但研究者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即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非常复杂。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②因此,只有对缄默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显性知识;只有借助
4、于缄默知识的力量,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可以说,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人类所拥有的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实质上都植根于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也都依赖于缄默知识,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在许多情境中.缄默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形。这就是说在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缄默知识。它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它是最丰富的提取显性知识的素材库,只有缄默知识的参与,才能理解外在的显性知识并将其
5、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否则只能是机械地模仿或言语复述”。3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显性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运用,却忽视了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将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如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予以个性化、实践化。使其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独特的知识后,才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实际的影响,而这种个人独特的知识正是缄默知识。恰恰是这些缄默知识使教师具有了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里所说的技巧并不只是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技巧.虽然
6、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技巧(显性知识)是有用的.但是它却是很不充分的。就像一个科学家,他要想做出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方面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好比教一个人学游泳,无论你怎样把游泳规则这种显性知识教给他.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他必须在此过程中对这些规则进行个性化理解,并且从中发展出只有自己运动着的身体才能够理解的新规则。没有这种对游泳规则
7、的个性化的理解与应用,他就不可能学会游泳这一技巧。 这些通过学习者亲身经历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由于它融入了学习者特定生活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包括那些不可言喻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因此这种知识对学习者本人而言是生动的、鲜活的。而且这种知识也是影响、指导学习者目前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真正的知识。可以说,与显性知识相比.这种缄默知识才真正是一个人自己的、使其终生受益的知识。尽管它的获取相对来说较为缓慢,但一经拥有就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与行动。因此,与教师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显性知识相比,教师从自身的教
8、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才是真正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挥作用的知识。并且这种缄默知识对其从书本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先人为主,构成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底色。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要进入教师的大脑,都要先经过教师本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加工,并最终在他们原有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观念大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