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16276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2
《分析材料作文的写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一)【收集整理】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落实,材料作文在中考中悄然升温,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风景。 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完成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从审题立意上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去确定文章的主旨,材料对考生的审题立意起着很大的限制或暗示作用,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从取材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对考生作文立意起着限制作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考生的取材。作者行文时必须顾及材料,材料或为作者的议论提供论据(如读后感),或为作者的记叙创
2、设情境(如续写、片段描写等),在语言表达上还要兼顾材料的语言风格,不能违背原材料另起炉灶,造成与原材料的风格不一。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相比,在审题、构思等方面都有特别的难度。那么,该如何突破难点,在写作中考材料作文时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紧抓审题“三部曲” 其一,反复阅读,整体把握。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命题作文的审题有所不同,考生所关注的不再是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而是几十字甚至几百字的文字材料或内涵丰富的图画材料;所推敲的不再是词语的结构与内涵,而是故事、警句或画面本身的思想内容以及与现实生活
3、的关联点。所以审材料作文题,首先要读懂内容。 审读的内容,一是材料,二是作文要求。材料,是供运用、分析、引申、借鉴的依据,对材料了解不全面就容易步入写作误区;作文要求,是对作文内容、主题、体裁、篇幅等方面的限定,考生应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读懂材料,是为了执行要求;明确要求,是为了进一步吃透材料。从材料到要求,从要求到材料,反复阅读,吃深吃透,是审题的第一步。如2007年湖北宜昌的中考作文题: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这样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色恶不食(颜色不好看的
4、东西不吃)”,“臭恶不食(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方正不吃)”……6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这道作文题材料虽短,却极富文采和文化底蕴,拓宽了考生的写作思路,暗示了考生立意的方向,括号中的翻译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难度,能迅速激发考生的写作激情。首先,反复品读材料可知,材料所引用的4
5、句论语中的名句,前一句从正面暗示,后三句则从反面强调:无论处世、赏花、读书,还是立志、交友等,人生所有的追求都要追求高品位,追求高品质。读不懂这段材料,就有可能把立意定在吃上。这样,不但立意不高,而且还有偏题的危险。其次,推敲作文要求:“选一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即构思时应尽量展开联想的翅膀,如读书,要读有品味的经典之作;立志,要志当存高远;生活,要追求乐观向上;交友,要与君子相交,等等。由此选择一个角度,大写特写如何讲究品位,如何注重生活质量,文章就一定不会跑题。 其二,抓住关键,仔细推敲。
6、 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要善于抓住其关键。如对于梗概片段型材料,关键是要选准扩充或续写的角度,然后考虑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贯注其中,使之与材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以故事、寓言、典型事迹等为主要构成的情节型材料,关键是要理清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并且紧扣结局寻根究底,深入探索材料的内蕴。对于名言警句型材料,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其哲理,然后考虑如何评析,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典型事例来阐释,来印证。对于图画型材料,关键是要弄清画面的内容,如以人物为主体的画面,应该从观察人物的衣着、身份、年龄、动作、神态等入手,弄清人
7、物以及人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将画面内容与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二者的关联点中把握画面的主旨。对于组合型材料,关键是要归纳综合,融会贯通,然后考虑如何在材料的共性上做文章。6 抓材料的关键,应该在弄清作文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材料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往往是由作文要求决定的。即使是同一则材料,如果作文的要求不同,关注的要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意。如2007年甘肃兰州的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问:“这里如何
8、?”老人家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老者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而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 根据你的联想和感悟,自定立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