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394568
大小:76.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07-22
《古代文学考试要点(明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名词解释1、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论诗歌体格尊唐抑宋。论诗根本的前提,是要求诗有益于统治秩序,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有益于封建社会安定。艺术表现上主张中正平和,委婉,含蓄而反对发露。沈氏本人的诗作大抵平庸无奇。2、台阁体:出现于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主要人物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博,官至大学士,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他们要求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要“颂圣德,歌太平”,在表达一己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
2、之念,咎己自悼之怀。”表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缺乏对自我内在感情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3、桐城派: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为倡导者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以程朱理学为内核,以前秦两汉散文及唐宋八大家古文为正统,以服务于当代政教为宗旨,在文章体格和作法上又有系统化的散文理论,并有具体作品与之结合。4、谴责小说:甲午战争失利,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苟延残喘,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弱,小说界出现了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暗与丑陋的作
3、品,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这些小说尖锐的揭示了广泛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特别是官场的腐败,但批判不够彻底,并寄幻想与封建最高统治者;艺术上用讽刺笔法,笔无藏锋,极度夸张,大概括和典型化不够。6、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该文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一定的影响。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但其真正推崇的是宋代理学而非文学。但他们较为成功的作品
4、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7、前七子:代表着弘治、正德年间一股文学潮流,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负。其文学主张为①对宋代诗文及理学痛打抨击②倡导文学应表达真情实感,称赞民间歌谣③主张遵循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追求所谓“高格”。④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则以诗歌为榜样;在散文方面推崇秦汉。8、性灵说:性灵说”,这里的“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机、灵趣。具体而言: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诗者,由情生者也”,人的性情乃是诗歌的本源,所以“提笔先须问性情”;
5、而“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宗唐、宗宋的争执,在他看来是全无意义的事。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追求凭藉天才发露而造成的“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主张“不学古人,法无一可”。10、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推崇
6、“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拟古蹈袭。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他们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往往依据生活体验与个人知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逸趣横生的创作效果。12、竟陵派:继公安派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产生较大影响,因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收到公安派的影响下,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看重向古人学习,达到一种所谓“灵”而“厚”的创作境界。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
7、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二、简答题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①讽刺手法婉转含蓄,寄情于客观描绘,冷静超然,不动声色。②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不同环境的表现来揭示其内心的灵魂,达到针砭时弊的意图。③《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真实地展现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的内蕴。④针对不同的人物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例如对贪官污吏无情的揭露与严厉的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
8、善”。10、《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①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人物塑造力求做到个性化的描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