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ID:1338558

大小:536.51 KB

页数:65页

时间:2017-11-10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_第1页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_第2页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_第3页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_第4页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病因与发病1主要内容1、病因2、发病3、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2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熟悉温病发病类型3.了解温病病因的共同特点和温病发病因素3第一节病因1.风热病邪2.暑热病邪3.湿热病邪4.燥热病邪5.温热病邪6.温毒病邪7.疠气4审证求因病邪→人体→证候风热暑热湿热温热温毒厉气5温邪的共性1.热性显著----发热2.从外侵袭----外感3.相关季节----时邪4.相互转化5.病位不同6一、风热病邪定义:发生于冬春季的一种致病温邪。季节:冬、春季春季温暖多风,也可因冬季气候反常,应寒反温,形成风

2、热邪。病种:风温、冬温冬温是冬季风温的别称。7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风性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肌表、皮毛。初期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2.易化燥伤阴风热——阳邪——劫灼津液——耗伤肺胃阴津表现: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渴,舌红少苔等。83.变化迅速风性善行数变,起病较急,传变较快,易逆传心包,也易消退。9二、暑热病邪定义:发生于夏季的由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季节:夏季病种:暑温10致病特点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壮热,大汗出,头晕,面赤,

3、心烦口渴,脉洪大。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暑热亢盛酷烈,易伤津耗气。身热,汗出,口渴,燥齿,神倦,脉虚等。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暑热病邪可直中心包或引动肝风:身热,神迷,抽搐等。114.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夏天暑热既盛,湿气也重,暑湿相搏,多郁阻气分。暑热挾湿称为暑湿病邪,由其引起的温病称为暑湿。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12三、湿热病邪定义:主要发生于长夏具有湿和热二重性质的致病温邪。季节:四季长夏为甚病种:湿温13致病特点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同类相召。脾失升运,胃失和

4、降:恶心脘痞,腹胀便溏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湿性重浊。初期-湿重热轻:身热不扬、恶寒、头身重着神情呆顿、胸闷、脘痞腹胀等。后期-湿困伤阳:湿盛阳微。143.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湿性粘腻,与热邪相搏,胶着难解。病程较长,传变较慢,缠绵难愈,瘥后易于复发。15病案举例(一)某女,04.7.21.初诊。发热恶寒4天,咳嗽,口干,疲乏等症。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测体温39.9℃.16四、燥热病邪定义:发生于秋季的具有干燥性质一种致病温邪。季节:秋季病种:秋燥17致病特点1.以肺为病变中心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先犯肺经,肺失清肃

5、:发热,微恶风寒,口干鼻燥,咳嗽少痰。燥热化火,伤及肺阴:咳嗽气急,胸满胁痛,咽干舌燥等。182.易致津液干燥易伤肺胃阴津: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3.易从火化燥热化火,上干清窍: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19五、温热病邪定义: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不兼有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但温热性质显著。季节:冬、春病种:春温20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起病即见里热炽盛证候:高热,烦渴,溺黄赤,或斑疹隐隐,神昏等。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热盛伤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引动动风:斑疹显露,神昏,痉

6、厥。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身热,颧赤,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手足蠕动,舌干绛而萎等。21六、温毒病邪定义: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一类温热性致病因素。包括风热时毒、暑热时毒、湿热时毒(暑湿时毒)、燥热时毒、温热时毒等。清·邵步清《温毒病论》季节:四季病种:肿毒温病22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可内攻脏腑或窜扰肌腠、血络,可见咳喘,神昏谵语,或痉厥或丹痧、斑疹等。2.蕴结壅滞蕴结于脉络,导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临床意义除按温病的一般辨证论治外,也要注重清热解毒。23病案举例

7、(二)患儿,9岁,050119诊。两颌下有肿块已4天,疼痛,头痛,疲乏,咽痛,发热,无咳。舌淡红,苔白,脉弦数。24七、厉气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温邪。季节:有不同季节病种:温疫25致病特点1.致病力强无论正气强弱,无论老幼皆可染病。2.传染性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3.多从口鼻而入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26第二节发病一、发病因素二、感邪途径三、发病类型27一、发病因素(一)体质因素(二)自然因素(三)社会因素28(一)体质因素温邪能否侵入人体而发病,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邪正力

8、量的对比。《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邪气太盛29(二)自然因素气候的变化,对温病病邪的形成、传播和人体的防御功能,产生的影响最大,易导致各类型温病的发生。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对温病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