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375966
大小:41.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7-22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
2、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24 诗是语言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写作的过程就是
3、情思语符化的过程,是词语选择组合的过程。其中动词(主要指述谓动词,下同)的选择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句子的主要信息总是搁在谓语里。”(注: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页。)谓语的中心词之一就是动词。作为语义和结构关系的枢纽,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其使用的好坏常直接关乎艺术的高低,昔人谈诗语之锤炼,就往往注目于此。故有人说成熟的伟大诗人更多地借助动词以取得效果(注:[英]布尔顿《诗歌解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201页。),这不无道理
4、。这方面,杜诗就是一个典范。杜甫极重视又极善于使用动词,这是他的一大强项,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的诗人少有及得上的。诗人充分体悟到了动词的重要性,并在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笔下的动词灵动超妙,常大胆超越常规,借助出人意外的组合,取得习惯遣词所不能取得的艺术效果,这方面充分表现出诗人卓越的创造才能,并成为诗人在语言艺术方面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诗人的艺术经验对后世影响颇大,在今天仍然不乏借鉴的意义,因而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一 在日常口语和一般散文中,动词主要表示人和事物的动作变化等等,但就诗歌而言,情况不是如此简单,除了
5、上述任务外,动词在情感传递、意象营造,以及气势、力度、韵味、神采的显现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能。不过人们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诗歌发展的进程来看,西汉之诗大多“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注:谢榛《四溟诗话》卷三。),“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不特别注重个别字句,而追求整体效果,以浑朴胜。诗中动词很少违背习惯,一般与日常口语或散文区别不大,它主要作为语义、逻辑关系而存在,除了依附名词而达意外,无更多表现性可言,其自身在句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自魏晋以降,随着“文
6、的自觉”,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有的诗人已经不满足于此,开始对动词进行锤炼,以求新鲜的表现效果。如王粲的“列树敷丹荣”(《杂诗》)、曹丕的“高山吐庆云”(《东阁诗》),“敷”、“吐”两个字就用得不一般化。而曹植的“朱华冒绿池”(《公讌诗》)、“惊风飘白日”(《赠徐干诗》),“冒”、“飘”两个动词也颇为新警。稍后,句中动词受到诗人进一步的重视,像受杜甫推崇的阴铿、何逊、庾信等人就是如此。阴铿的“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开善寺诗》),何逊的“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夕望江桥》),庾信的“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奉和
7、山池》),都比较注意动词的锤炼。到了唐代,这种情况引起更多一些人的兴趣并得到程度不同的发挥,如杜甫祖父杜审言的“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春日怀归》)、“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登襄阳城》)等句,动词用得就颇不寻常。而像李白的“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压”字就很受后人称赞(注: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八引范温《潜溪诗眼》。);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岑参的“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其中动词的超常
8、使用,更是不同凡响,屡为人所称引。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盛唐以前,诗人对动词的锤炼尚不普遍,锤炼得好的并不多见。即便是盛唐,虽有一些新警的用例,但总的情况大体仍如胡应麟所说:“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诗薮》内编卷五)可以这样认为,魏晋以降,由于诗人的感受更为细腻,诗歌语气的探讨更为深入,要用有限的字句表达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