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

ID:13327946

大小:4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2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_第1页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_第2页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_第3页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_第4页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及第十二册教材解读一、课标解读(一)课程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

3、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我对课程总目标的理解是:课程总目标第8条是关于“习作”的,其内涵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积累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写生活中的真实的是事例,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就让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学生的见闻,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让他们写一些观察日记和生活日记,积累生活的素材。课程总目标第9条是关于“口语交际”的

4、,其内涵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二、教材分析十二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全册课文分为6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四部分组成。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5、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

6、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

7、常见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三、单元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考点、教法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在一“学”一“辩”之中,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

8、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语言风趣幽默,采用拟人的写法,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读其文,犹如欣赏他的漫画,情趣盎然。本组课文在编排上采用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的方式,其中文言文已是第三次出现。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