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浏览题

《爱莲说》浏览题

ID:13320937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2

《爱莲说》浏览题_第1页
《爱莲说》浏览题_第2页
《爱莲说》浏览题_第3页
《爱莲说》浏览题_第4页
《爱莲说》浏览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爱莲说》浏览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爱莲说》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学者称他“濂溪先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说明,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谥号元公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值得)(很多)(2)出淤泥而不染(污泥)(沾染)(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指水清)(美丽而不端庄)(4)中通外直(内心)(通透,贯通)(笔直)(5)不蔓不枝(生蔓)(长枝)(6)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从远处)(轻慢)(玩弄)(轻慢而随便

2、地玩弄)(7)予谓菊(认为)(8)鲜有闻(少)(9)宜乎众矣(应当)(10)李唐(指唐朝)3、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答:⑴从生长环境方面写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从气质、风度方面写莲清高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⑶从体态、香气方面写正直、芳香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⑷主旨句(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⑸陶渊明特殊爱好句:晋陶渊明独爱菊⑹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⑺比喻君子志高洁廉,又有庄重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⑻比喻君子行为方

3、正、豁达明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⑼写莲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⑽表明作者慨叹知音太少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⑾鲁迅在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去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⑿与《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⒀文中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⒁李白赞美莲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与本文的哪句意思相同:濯清涟而不妖⒂文中“李唐”指唐朝,“陶后鲜有闻”中“陶”指

4、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有他的《饮酒》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17)在形容人气质清高,令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引用文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8)作者慨叹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9)作者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见的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0)比喻君子志高洁廉、又有庄重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此句是总提,为下文将要写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5、作者从哪几

5、方面描写莲花的?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赋予了莲花哪些美好的品质?(1)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来描写莲花。(2)赋予了莲花高洁纯朴、正直芳香、清高的品质。6、作者写的是喜爱莲花的道理,为什么还要写牡丹和菊花?用菊花做正衬,表明自己很欣赏陶渊明的选择,但自己不想做个避世者;用牡丹做反衬,说明自己厌恶那些追求富贵、百般钻营的人。洁身自好,声名远播,行为方正,通达事理,刚正不阿的品质。 7、作者用三种花分别比喻哪三种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莲”比喻“君子”,他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菊”比喻“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牡丹”比

6、喻“富贵的人”,他们追逐名利,贪图荣华富8作者为什么把菊比作“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菊花不是在百花盛开的春天开放,而是在万物凋零的秋季,它不与百花争艳,所以称为“隐士”牡丹花浓艳,雍容华贵,所以把牡丹称为“富贵贵者。9、作者笔下的“君子”“隐士”有何异同?答;相同点:两者都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同点:“君子”不避世而“隐士”避世。10“独爱莲“、独爱菊”中两个“独”字表明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或问两个“独”字的作用?)答:表现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也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思想感情。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

7、含蓄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答;作者既不希望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得禄,他希望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以花喻人,赞美君子,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同时也批评了当时追逐名利的世风。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现在还常被引用比喻什么?答:不同流合污,不受周围污浊环境的影响,洁身自好。14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

8、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而感慨,对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的鄙弃,讽刺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16、“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