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

ID:1330293

大小:6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0

上传者:U-295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_第1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_第2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_第3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_第4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结题报告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1世纪,既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和发展的关键,我国教育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切离不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小学教育设备已不太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过去。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透至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致力于教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学校,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因素,我校于2011年4月经多方论证和调查研究,成立了课题组,申报了教育科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为此,该项课题自立项以来,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的知识,深刻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 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各学科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2.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3.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育教学各各领域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4.全面地锻炼我校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5.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激发。6.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1)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围绕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势,实施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案;(3)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进行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与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科素养和审美情趣。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4、有关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1)教学环节的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班级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严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研究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2)新课的导入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启发性原则、传情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精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导入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起到顺风张帆、敲山震虎的作用。(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4)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研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教学过程。(5)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和归宿。根据大纲的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递进性、集中强化和行为化等原则,拟定相实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都环绕目标认真实施。在教学中实施对目标的调控,进行矫正性教学,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文献法: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了解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国内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系列成果,吸其精华.行动研究法:本着教育考验既求真,又求善的客观要求,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的方法,使研究方案不断完善,使研究措施更具有可行性,更具有推广价值。观察法:关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变化,建立学生挡案。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五、课题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组织开题培训,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培训。对上网知识技能及网页制作技能的培训、运用Authorware、Powrpoint或Flash等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培训,课题组掌握电化教育器材的使用,积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经验。同时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教法的影响,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改变,学生的学法有哪些变化,作好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2月。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法的优化;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大、整合课程信息资源及其处理速度,合理分配信息传递容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延伸学生的视野,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不同类型的课型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等”。期间开发、编制一些多媒体课件、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验证,或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改进。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对研究的各项数据、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完成研究的各项主体报告和总结,准备结题。六、课题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深化了小学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等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5.完善有效的管理评价模式(1)研讨模式:“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我们通过二年来的摸索,以“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为研讨模式,首先由课题组成员执教某一课,然后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原则,和“沿河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评价表”进行评比对照,找出问题所在,针对是否需要整合,整合是否有效进行探讨;然后由该执教者修改教案后再次进行执教,课题组再研讨;最后形成第三次教案,进行第三次执教,进行探讨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样的研讨模式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适时进行的反思和总结,进一步了提高整合的水平。(2)学习模式:专题性学习+自学+反思 课堂上信息技术手段的纳入,必然需要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首先,专题性学习: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教师的反思能力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成败。(3)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尤其是借助白板技术实施教学,课堂师生互动一览无余。对于一些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这样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就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计算机不仅能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更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来拓宽互动的空间。在课堂上打破单一的交往模式,创造出新颖的交往方式,拓宽师生的交往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这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结构清晰,但是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背景遥远复杂,仅仅利用书上的文本资料来学习,学生的收获不大。教师就采用网络教学,把与“莫高窟”相关的资料制作成一个学习网站,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主交流,教师组织指导交流。大量的图片,大量的历史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真正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4)评价模式:不断完善沿河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评价标准沿河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评价表上课老师:_________课题: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权重评价分教学目标1.全面体现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等目标,体现多智力因素。2.符合教学目的,反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3.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20 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2.重点突出、难易适当、面向全体、兼顾个别。3.教学结构完整合理、环节优化、重视技能和思维训练。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教学过程优化有效。10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适宜、灵活、有创造性。2.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因材施教,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4.积极开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10教学能力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教学气氛活跃、和谐。2.教学语言清晰、严谨;教态端正、热情、亲切,教学资源设计精当,应用规范熟练。3.反馈及时,课堂调控能力强。10教学媒体运用1.教学媒体运用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有利于解决重、难点,有利于营造学生学习的环境。2.教学媒体使用效果能达到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教学媒体运用,时机适宜,媒体内容的选择科学、准确,媒体内容的组成结构合理流畅。10教学效果1.学生思维活跃,人人参于教学活动。2.双基落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3.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4.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明显。30评价分数典型事例6、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将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有不少老师在省、市、县发表或获奖。王勇老师在2011年《现代教育报》发表文章《信息技术课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王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获县电教课文评比一等奖;周军民在建湖县“三人行”竞赛中获课堂教学一等奖;沈文建在建湖县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课堂展示中获二等奖;王洪军在建湖县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中获二等奖;卢建在建湖县阅读课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胡志新在盐城市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王勇的《信息技术课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表于2011年《现代教育报》;周寿亮的《沐浴墨香丰盈生活——写字教学之我谈》发表于2011年《现代教育报》;刘汉绘的《优化语文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发表于2011年《现代教育报》;刘素萍的《优化阅读教学滋润学生美好心灵》发表于2011年《名校》杂志;马明军的《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表于2011年《名校》杂志;建立了“沿河小学教学资源库”,收集了20多件优秀的课件作品和优秀教案。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在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网络硬设施的构建,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的建设,轻教师培训。“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效益都不高,而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谁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2.必须加快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中小学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校园网,正是由于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路无车无货”,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指导,造成资源浪费,热门课文,不同网站出现好些个CAI课件,而一些相对较难理解又不是一般教师所能制作成课件的知识却谁也不愿去碰。3.创造上网环境,净化网络资源。创造上网环境,在有条件的学校强化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具备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净化网络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小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参考文献1.《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一一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钟启泉《全球教育展望》2.《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对课程发展的影响》张维忠等《电化教育研究》3.《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王吉庆《课程教材教法》.4.《信息教育论纲》李太平《教育理论与实践》5.《培养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意义及目标构建》钟文芳《现代中小学教育 6.《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祝智庭《外国教育资料》.7.《信息技术教育:21世纪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彭绍东《中国远程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