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

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

ID:1327255

大小:1.60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0

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_第1页
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_第2页
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_第3页
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_第4页
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陈絜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周代诸侯国墓地,对研究周代封建及诸侯国史意义重大。而最近刊布的八号墓葬新资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对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研究之深入,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应国墓地八号墓乃五鼎四簋墓,墓主则为一代应侯。从所出资料看,墓葬之年代大致在两周之际,且以春秋早期的可能性为大。该墓共出青铜器306件,其中礼器共22件,计鼎5、簋4、方甗1、尊2、爵2、方彝2、方壶2、盘2、匜1、盉1,组合完整,对周代礼器制度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2、在此,笔者想探讨的是应公鼎(编号为M8:33,图一)铭文的释读问题。因为这与姬周之族是否行日名之制以及西周时期宗统与君统相互关系等重要历史问题相牵涉,故不可不辨。一应公鼎为浅腹盆鼎,高26.6厘米,口径26.3厘米。器口微敛,平折沿,立耳,垂腹,浅圜底近平,三蹄足,足内侧呈平面。口沿下饰一周波曲纹带,以6个长条形扉棱相间;腹部饰垂鳞纹;足根部饰兽面纹,以扉棱为鼻。从形制、纹饰等判断,该鼎之年代当属西周晚期晚段,比同墓所出的其他铜礼器要略早。这一点《简报》业已指出,可信从。至于是否像《简报》所说的,该鼎是从上一代应侯手中继承而来的问题,则可商榷。因为这是一件祭祀用器,当为墓主身前所

3、铸,其年代较其他随葬明器自然会早一些。此其一。其二,墓中所出的随葬礼器,显然是由祭器、普通实用器和明器拼凑而成的,而该墓主人即位多少年,年寿有多长等等,我们已无从判断。所以继承一说,并无充足的立论依据,只能算作假说而已。应公鼎器腹内壁一侧,铸有铭文4行16字(含重文2字,图一),铭文之大意,《简报》已作有不错的解释。但笔者认为,从文字隶定到断句释文,似有可进一步完善之处。今依其行款录其铭文如下:图一:应公鼎线图及铭文拓本(采自《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10雁公作彝珷帝日丁子子孙孙永宝在此,我们先来谈谈铭文的断句与“”字的隶定问题。《简报》将整篇文字分为前后两句,作“雁公作彝簟

4、鼎,珷帝日丁子子孙孙永宝”,单纯从语法上讲,这样处理当然是通顺的。倘若细究内容,便显得不甚合适了。我们知道,西周青铜器按照实际持器人来划分的话,不外乎两个大类,即自用器与媵器(包括媵女与一般意义上的赠送)。与之相对应,嘏辞中所谓“子子孙孙”者,通常是指作器者自己的子孙或受赠者的后裔,似乎并不涉及第三方。铭文中的“珷帝日丁”,显然为祖神名号,同时也是祭祀对象,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文中再予考辨。用祭祀对象的祖先名号作为“子子孙孙”的修饰语也即领格,这在迄今所见的金文资料中是从未有过的。所以“丁”字之后必须施逗。同时,从大量商周青铜器铭文成例判断,“珷帝日丁”是一名词,它不可能独立成句

5、,按照惯例,在其前后应该有相应的动词作谓语,分别构成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的句子。当然,我们可以推测说,“日丁”之后或有夺文。不过这样的假设,似乎没有意义,因为这种猜测无法证伪。因此,笔者认为,相应的动词应该在“珷”字之前。又,“某某作彝”者,乃周代金文习见句式,未必需要有其他成分来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按:《简报》认为“簟鼎”一词是对前面“彝”的补充说明。诚然,周代金文器物自名术语中,确实存在由两个偏正结构的或与之类似的名词组成的行文格式,且往往是用后一个名词来补充说明前一个名词,例如“彝宝簋”(簋,《集成》4317)、“彝簋”(尌仲簋,《集成》4124)、“彝鼎”(《集成》2790

6、)、“彝鼎”(《集成》2811)、“宗彝彝”(《集成》2683)、“宝彝簋”(《集成》4134;吕伯簋,《集成》3979)、“宝彝鼎”(史斿鼎,《集成》2373)、“宝彝”(《集成》2404)等等者,似均可作如是观。但就应公鼎铭文言,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恰当,如此做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其后的“珷帝日丁”无法成句,并最终使得一篇简单的铭文变得难以读通。由此而论,《简报》所谓的“簟鼎”二字或应属下。不过,所谓“簟鼎珷帝日丁”云云,依旧无法讲通。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呢?或许是文字的隶定出了差错。我们认为,铭文中的“簟”与“鼎”应该看作是一个字的两个构件,将之拆分为两个独立的字可能并不恰

7、当。按:“”字的隶定乃朱凤瀚师之观点,特此说明。从文字布局看,“簟”与“鼎”几乎是紧密黏合在一起的,这一情况与铭文中其他文字间均有比较明显的空隙大不相同。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在第二行的末尾处,尚留有半个字左右的空间,倘若说“”确实是“簟鼎”二字,工匠在铸范刻字之时,完全可以将它们拆分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怀疑,铭文第二行实际上仅有“彝”两字,而其中的“”则为祭祀行为动词。职是之故,应公鼎铭文似应读作:“雁公作彝,珷帝日丁,子子孙孙永宝。”如此一来,铭文内容便显得简洁明了而无窒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