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68692
大小: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1
《谁的地盘?谁做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谁的地盘?谁做主?——松绑才能解放生产力摘要: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之时,反思使人冷静。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劳动行为,老师和学生都是劳动者。只有给老师和学生彻底的松绑才能他们的生产力解放出来。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绝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以人为对象的特殊劳动,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一切都决定着不可能有一种万能的模式适应所有的教学行为。事实也证明没有哪种模式是完美且万能的,不断的推广新的模式其实就是不断的承认之前的错误。教学活动需要监管、需要考评,但不需要过度的干预和捆绑。
2、既定的模式化扼杀了师生的创新力,松绑才能解放生产力。关键词:松绑、特殊劳动、生产力、释放、反思正文:值此新一轮教学改革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之际,迷茫之余忽然想起了多年之前犹自意气风发之时和一挚友的讨论。那时正是我县“目标教学”模式最红火的时候。我们以一名年轻人惯常的叛逆方式对“目标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番评判,结论是“目标教学”模式太过机械、死板、且急功近利,限制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挚友犹豫着说:“其实……如果所谓教学效果只是看学生会不会做题的话,还是‘填鸭式’和‘题海战术’最有效。”而事实是一
3、直以来全国上下好像都是用而且只用会不会做题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不短的一段时间内肯定还会一直这如此。后来又流行过“杨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等,每一次都有人像怀念八三版《射雕英雄传》一样抒发一些感慨,大意都是怀旧。最近一段时间,又有一句话老是萦绕在耳边,那就是“如果只看教学效果的话,还是当年的‘目标教学’最实在。”说话的人和我们当年一样年轻,正是当年“目标教学”大兴之时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每当新一轮教学改革发起初期总有不同的声音?笔者个人认为:众口一声不是真理,愈辩愈明的才是真
4、理。作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执行者、也是唯一执行者——老师,笔者不得不思索一个令自己很无奈的问题:关于如何上课的事,到底应该谁来做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以下几点事实:一、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绝活不可否认,每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独家绝活。你很难判断谁的绝活比别人的更好,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条同样的河流;德国哲学家布莱尼茨也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也都强调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改变世界。每一个老师都是人,是各自个性不同
5、的人。尽管他们都系统的学习过几乎相同的教育学理论,但是,各人的理解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每一个老师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和别人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上课习惯。他们是建筑师。他们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需求的分析、以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地基,设计规划、添砖加瓦,最终一幢幢独特的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他们摇着头、叹息着,再对每一个细进行节精雕细琢,尽量力求完美。这样不断改进、完善之后,一幢幢更加独特更加完美的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百花齐放。这叫百家争鸣!多年之后,当年的学生回忆起他们的
6、老师的时候,会说——某某老师真幽默,上他的课特别轻松,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就被吸引住了,学会了很多东西,一点都不累,下课了都不知道……某某老师特别严谨,我很庆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遇到了他、养成了同样严谨的习惯,如果说我现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的话,都要感谢他,因为别人失误的时候我不失误,自然就脱颖而出了,我的同事们都是在多次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才学会和我一样严谨的……那学习别人的绝活怎么样?取长补短、博采众家之长会不会更好?当然可以!交流才会有进步,闭门造车只会让人走进死胡同。但是,机械生硬的生搬硬套是不
7、可能学好别人的绝活的。首先你得肯定你喜欢某人的那种方式,起码要不排斥才行。然后衡量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比如一个飞扬跳脱的年轻教师不去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而非要强装老成去学某老教师的严谨细密,大多会画虎不成。同样,若某老教师艳羡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也想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任凭你如何卖萌,吸引力都不会太大。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取长补短是更好的。似乎,老师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牡丹自有其百花难比的雍容华贵,兰花也独具空旷悠远的清雅幽香,梅则坚毅,莲则高洁,然而有谁注意过
8、路边沟畔不知名的野花其形其香?如果世间之花唯牡丹一种,那牡丹比谁更加华贵?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我们平时用心关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的某一面。真正公平、完整的评价一个学生,你会发现名花自有名种,野花也各有芬芳!可惜精英教育模式之下,我们的选择太过功利,自然的忽略了众多的野花!孔老夫子说要有教无类,还说要因材施教。于是,出身不同的孩子可以在同一所学校里坐同一间教室。我们这就做到了孔圣人几千年前提出的最朴素的教育要求了吗?乍看好像是做到了。然而事实上我们几乎没有满足其中任何一个孩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