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

ID:13260923

大小:7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1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_第1页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_第2页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_第3页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_第4页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学情分析】在必修一13课学习过《辛亥革命》,同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很多,因而学生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基本掌握,本课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民主义及其发展,

2、理解理论成果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任务分析】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大力采用谈话法、情景引导法,指导学生感知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本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第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内涵及评价。第三,新三民主义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关系。这三大问题涵盖了本分专题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从中认识其产生背景与其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

3、革命家实践三民主义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和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指导学生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角度比较新旧三民主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

4、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作用。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比较分析与评价。【设计思路】以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探讨救国之路导入新课,分析三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一组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实质、局限,然后评价三民主义,结合三民主义的实践及局限,进而学习新三民主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理解三民主义的发展,认识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学习孙中山崇高的人格品质。【教学过程】【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代表基本主张实践效果特点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末

5、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战争失败宣告其破产;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旨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使中国免受列强侵略,从而摆脱危机。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挽救民族危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思想启蒙;最后失败。【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情景设计:投影或视频

6、孙中山图片和《国父纪念歌》“我们国父,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华,民国新成,国事如麻,国父详加计划,重新改革中华。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理细追求,一世的辛劳,半生的奔走,为国家牺牲奋斗,国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万世长流。民生凋蔽,国步艰难,祸患犹未已,莫散了团体,休灰了志气,大家要互相勉励,国父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

7、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讲授新课】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探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甲午战争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