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ID:13257992

大小:6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1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_第1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_第2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_第3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_第4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书法四法与欣赏二○一一年八月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出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

2、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附录中,临摹、欣赏颜体书法《祭侄文稿》、《颜勤礼碑》;八年级上册附录中,欣赏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八年级下册附录中,欣赏唐人草书《书谱》、《古诗四帖》。其内容都是从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四方面来进行学习、欣赏。在谈书法的本意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一点中国的传统“阴阳”宇宙学说------“道”。古人看来,宇宙乃天地。宇宙万物都由“阴阳”所

3、生,中国宇宙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宇宙间万物之本。宇宙的基本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这两个对待因素而组成。《老子四十二章》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发“阴阳”这两个对待因素而构成并以此而变化,“一阴一阳即谓道”。“道”既有形而上的特性,又有运动变化的特征,谓“周行而不殆”矣。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又是互相影响和变化的。而“道”又遵循于宇宙间的一切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本人就“阴阳”宇宙的意识如何在书法中得以运

4、用和体现,待整理完成后,分成若干篇和爱好书法的同仁进行交流和探讨。希望届时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参与,谢谢!“阴阳”宇宙意识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大凡书家在书写的时候,或在人们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两者间似乎在传递一种情感间的共鸣。正是通过书写的内容、章法、线条、笔法、节奏、墨色的变化,书家才得以将书写时的情感体验跃然于纸,并由此传递于观者。就笔法而言,所谓”节奏”,就含“禀阴阳而动静”这一中国“阴阳”道学朴素的理论。“阴阳”宇宙观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既统一又变化的,而且这一变化是无限的。书法的笔法如:提按,顿挫,迟速,行留,无不体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阴

5、阳”对应关系和节奏变化。如果书者在书写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行笔中的这一对应关系和节奏的变化,必然会写出高质量的点画和作品。11书法的用笔求“节奏”,有“节奏”乃产生“势”,而“势”是变化的基础。书法的三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笔势”,“笔法”和“笔意”通过“笔势”才得以在两者间相互转换,但这种相互间的转换是基于自然而然的变化规律,非刻意所能为之!乃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之要义。细而论之的话则在用笔的虚实、巧拙、擒纵、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都有其变化和统一的体现。“虚实”,在论书法时经常会提及。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传统的“阴阳”理论学说,也可以理解为“虚”乃“

6、阴”,“实”乃“阳”。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又互相转换。是书法用笔节奏的重中之重,也是书法的点画能不能体现韵的主要根据之一。清代定皋在论书画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凡天下事物,总不外乎阴阳两字······惟其有阴有阳,故用笔有虚有实。惟其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故用笔有实中之虚,虚中之实也”。书法用笔惟有虚实相用,才能“穷变态于毫端”,才能真正的“合情调于纸上”。唐孙过庭言:用笔当“乍显乍晦,若行若藏”,无不深得“阴阳”之道也。“显”者,阳也,实也;“晦”者,阴也,虚也······。善哉!妙哉!至于用笔的“虚实”转换,清学者朱和羹更是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曰:“笔不

7、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态滞笨。妙能虚实相生”。古今书家之秘法:妙在虚实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若专用虚笔或仅用实笔,是谓“独阴独阳”,则书法的点画“节奏”无从“相生”,生气和意韵将荡然无存。用笔的“虚实”节奏,全在书写者随机运用。不疾不徐,用笔乃得于心,应于手,而口不能言传;以虚孕实,以实蕴虚,乃所谓的“笔短意长”也。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思想体系中,美是“阳刚”与“阴柔”的有机统一。阴与阳、刚与柔两者同是不可偏废的一整体,任何一方偏胜有之,但偏废则不可,否则无美可言。两者间必须兼济阴阳、刚柔以成“美”。文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