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ID:1318504

大小:67.64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7-11-10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_第1页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_第2页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_第3页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_第4页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王策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7期摘要: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

2、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

3、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关键词:凯洛夫教育学;“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现代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40;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8)07-0003-21作者简介:王策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论。一、从一番议论谈起有的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专家发出这样一番议论:“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准备和配套经费的支撑。如果说

4、,没有建国之初大张旗鼓地学习前苏联教育学的运动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就没有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那么,建国以来的第八次(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是第二次)国家规模的课程改革,倘若没有相应的舆论准备,没有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建运动,没有必要的配套经费的支撑,那是不可想象的。”[1]这似乎是主张:我们国家和全社会应该像当年学习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一场“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亦即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运动。(经费问题另论)同时,专家在同一篇文章中宣称,我国解放以来的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

5、———凯洛夫教育学”[1]。这就是说,“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原来是汲取凯洛夫教育学糟粕,可又把“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汲取……糟粕”相提并论。这些说法,好像在逻辑、语法、思想上都有些混乱、矛盾,让人不好理解,姑置不论。重要的问题是,“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和现实可行性?凯洛夫教育学果真是“糟粕”、“已被抛弃”?而“新课程理念”,能不能说它是“史无前例”的、“创新”的、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确理论?[2][3]讨论、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对“新课程理念”,

6、还是凯洛夫教育学,都应该给予科学评价。这关乎尊重一切人类智慧,昭示正义公正;也关乎维护和弘扬真理,澄清和拒斥谬误;还关乎作出合理选择,正确作为,不致盲目行动,走偏方向。就“新课程理念”而言,它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广泛的思想来源、一定的现实基础、部分的道理,应该重视它所提出的问题,汲取其积极成分,肯定它在整个教育学资源中应有的地位;同时,要郑重分析其失误和错误,避免其消极影响。而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传播很长时间,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深广。关于它的评价,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已故著名教育学家陈元晖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

7、至90年代初总结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历史时,就曾经指出,“对凯洛夫的《教育学》应有一个适当的评价,这是总结教育学理论的70年发展中的后40年的(20世纪50—90年代———本文引者注)一段历史经验所不能忽视的”。同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件事情“也是不能再拖延下去的”。[4]如今,又过去快20年了,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还很不够,甚至本书没有重印再出版,③很多的人对它难以具体了解和系统研究。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建国后几十年中,教育学领域许多理论问题,包括凯洛夫教育学在1958年和十年动乱期间曾经先后两次受到大批判的问题

8、,并未得到真正的清理。“文化大革命”中对凯洛夫教育学的批判,达到极致:打翻在地,全盘否定,根本不是进行科学分析的学术批判。它是跟“左”的思想相联系的,是跟批判、否定建国后十七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也是跟当时“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但是,对如此重大问题却未能认真反思、汲取教训、得出应有的结论,而是为世人淡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