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122923
大小:2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0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篇一:张新凤《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项申报表附件2“国培计划(2013)”——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对象课题结项申报表课题名称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负责人姓名负责人所在单位通讯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大市庄中学填表日期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三课题指导人柴新宽河南省教育厅篇二:关于新课改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论文关于新课改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论文关于新课改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论文9 摘要: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小学的延续与拓展。因此,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统一连续的发展,顺利过渡,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关键词:数学教学衔接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小学的延续与拓展。因此,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统一连续的发展,顺利过渡,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呢?一、新课程下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初一(上)新老教材的目录。老教材包括“代数初步知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新教材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种变化体现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数”作为第一章,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9 其次,由于新课标把初中数学课程定位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第三学段,教科书在编写上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这也说明今天我们做中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比如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课程标准》在3个学段都有要求,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根据课标的这个特点,初一教材整理前面两个学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同时注意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等。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但是我感觉老师们没有很好的体会编者的意图,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主要原因是中学老师不了解小学教材。尽管在教材分析时提了一些要求,但这远远不够。因此,我建议每所初中校应该至少配备一套小学教材,让老师们系统地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第三,新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从数学学科的内部来看,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新教材不象老教材那样先安排整式,再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运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重点。事实上,在新教材中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的始终。9 第四,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教材中,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二、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的策略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学生对任课教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很容易对教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授课时,要采用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和教师一起求知,一起创新。9 其次,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此外,还可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二十四点游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拓展其心理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习方法的衔接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从预习开始,由于中学数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不管是哪种预习方法,有了预习我们必须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这样才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2)、勤于思考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9 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中学后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3)、强化训练及时复习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章节单元所学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收集,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篇三: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经常有家长提出这样(来自:WWw.xlTkwj.com小龙文9 档网: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的疑问:“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可为什么到了中学以后,成绩就下降了许多呢?”这一现象在数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实,这里面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小学的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过渡,则很容易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因此,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已成为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不但注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以下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教师观念上的衔接每位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的连贯性,认识到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差异有许多是人为造成的,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有许多差异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初中教材的每一章章头大都以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引入,又以风趣贴切的语言引导,向学生展示身边现实的,在学生小学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富有挑战性的、启发性的数学问题,由小学知识自然过渡到中学.二、学科知识上的衔接学校组织中小学有关数学教师一起备课,认真研究小学数学中哪些知识在中学学习中有进一步的应用,从而使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知识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三、教学方法的衔接9 学校组织中小学有关数学教师经常性的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让中学的教师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高段的教师了解中学的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为学生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四、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的解题方法以算术方法为主,也即是强调形象直观思维,而中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主要是代数方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许多学生在刚进入中学时,一时很难从形象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究其原因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至于说小学生不喜欢方程,其实方法没有好恶,只有教师的指导。简易方程是四年级以后开始接触的方法,既然小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为了小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教会学生学会算术法,又要稍微加强一下方程法的教学,如果小学老师对待方程像对待算术法一样重视与训练,我想学生自然是那个方法好,就会选那个方法了,也就不存在好恶之分了.五、知识与习惯的衔接初中老师要了解一下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从小学生的原有思维方法出发,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不要期望小学生一下就改变了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应进行知识与习惯的嫁接,这也正是新课标改革所倡导的。初中老师与小学教师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抱怨。因为大部分学校小学与初中相对独立,教师没有交流的机会。9 因此小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一下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与标准,为小学生升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不能各自为政,谁也不管谁,学生是否合格也不管。尤其是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是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应联手共同夯实好双基,教会孩子将来所需要的与有用的数学。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思维方法与理念的衔接,教师的数学思考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增强自学与自制能力,顺利渡过衔接关,是我们每一位初中教师的重要责任。数学是科学、是语言、是工具,是基础,有广泛的应用。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