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

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

ID:13114427

大小:3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0

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_第1页
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_第2页
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_第3页
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_第4页
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 《论语今读》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标题: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论语今读》读后感个人信息:姓名:周正阳学号:I01114183专业年级:2011级经济学院经济学类(3)班书名:《论语今读》李泽厚著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内容简介: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

2、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

3、》,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研读过程及基本安排:本书的研读时间跨度安排为两个半月,其中,前一个半月阅读《论语今读》,后一个月参考南怀瑾《论语别裁》并写作读书报告。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做一些批注,并将其分为学习,修身,治国三大部分进行研读,但因为其中很多关于哲学问题的讨论不仅理解,也只有暂且放下,以后知识水平提高和人生阅历增加后慢慢体会吧。所以本读书报告可能水平

4、不高,但也是由我个人理解,《论语》基本思想,和李泽厚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其中的。在现代背景下,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看《论语》——《论语今读》读后感众所周知,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堪称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不管识字不识字,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意识或没意识到,《论语》这本书所宣讲的、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政教体制、社会风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语言和行动中。”正因为《论语》的特殊地位,

5、所以才出现了大量的有关论语的研究类书籍。但在我看来,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实为鹤立鸡群之作。首先,它不仅仅就《论语》本身所进行的字面上的训诂和注解,而且,它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论语》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总体而言,是古代和现代的包容以及半宗教半哲学的一体化视角。傅雷曾经说过,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和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所以,《论语今读》才能已贯通包容之气给人以强烈震撼。其次,它创新地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宗教

6、性道德”(内圣)和“社会性道德”(外王),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为现代政体提供借鉴指导。它突破了前人所划定的哲学的范围,增添了宗教的内涵。当然,对此我还不甚理解,但我相信,随着阅读和阅历的增加,我会慢慢理解其中的内涵。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此书中的“今读”倒不是完全符合现在的时代背景,而是截止于上世纪80年代末,因此,难以在本书中看到对于现在社会问题的解释。下面谈一谈我读《论语今读》的具体感受《论语》开篇即以学习打头,那么作为学生,我感受最多的自然也是学习部分了。但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往

7、往抓住某些关键字展开分析。比如,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他就抓住说和乐所代表的乐感文化来阐述学习之乐。就每个个体而言,学到了知识技能而实践之,有益于人,于己,于世,这是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但这还不够,因为这只是个人之乐,上升一步,有朋友来研讨学问,切磋修养,或者哪怕只是见面聊天饮酒,便充满社会层面上的群体之乐,每个群体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则社会必定是个乐于且善于学习的社会。在李泽厚先生的引导下,我们会发现,孔子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他提出的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的,不要求人们一步登天,从自己做起,再去寻求社会群体之乐。又如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中,李先生又紧紧抓住“默”字,很多人都认为这要求我们在学习时断绝一切杂念,默默记住,颇有一番佛道的“静、寂、默、空、无”的意味,但在书中,却认为这只是体现了儒道互补,因为儒学本身并非思辨之学,非分析概念的认识论,只是在发展到了宋明理学时,才明显的出现了儒道佛合一的趋势。究其原本来说,默者,体验也,虽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