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

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

ID:58226486

大小:14.1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9

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_第1页
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_第2页
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_第3页
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_第4页
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李泽厚《论语今读》读后感  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  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  “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

2、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  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  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

3、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  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  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  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

4、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  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  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  

5、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确如此。  对于交友,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今读》里的解释是,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  “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这里说的该是如何拿捏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的问题。  其实只要细看,可以发现,我们在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似乎都总是“距离的问题,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  难怪在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也在他《原来你非不快乐》一书的《一件睡衣的污垢》这篇文章中写道:“拿

6、捏与人之间的距离,比炒股更接近艺术。  对于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不知道生又谈何死,细想这一句话,觉得似乎看到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说,与其一味掏空脑袋去研究死,还不如不把眼光放在生着的现世上,想想该如何去“生不是比去想什么是“死更有意义得多?还活在花季雨季当中,却把时间花在去思考“死的问题上,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兼且浪费光阴了?毕竟,“生是实在的、处于眼前的,而“死却虚无飘渺遥远得很,至少对于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祖国的花朵而言是这样。  因此在孔子的这一句话中,我所看到的是儒学思想所强调的现世意义,它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而不要沉迷于假大空的无意义的

7、猜想当中。  从这个方面理解的话,孔子的这句话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死真的仅仅是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吗?仔细思量,恐怕不是。  放眼尘世,有多少人临终闭眼的一刻是完全不带一丝遗憾的?他们或许心愿未了,或许心结未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死来得太突然,生命的意外终结使人来不及去了却心头的孽就不得不含恨而终,二是在“死这个终结点前的长长的生命坐标上,人们不愿意花一分一秒来思考“死这个问题,而等到白发苍苍,再也动不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还有余愿未了,余结未解,才怨恨时间太匆匆,而这些愿啊、结啊,又有多少是简单到可以完满终结于人生舞台上布幕落下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