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92348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初探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充分就业 论文摘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业市场建设质量与学校就业工作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件转发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
2、、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其中,“市场导向”首次作为毕业生就业机制内容四个要点的第一要素提出。今后,毕业生就业将以市场方式来实现。因此,无论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包括中介服务机构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十分重视、认真研究这一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而又稳妥地培育和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一、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谓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适应和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场所和需求人才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就业制度与过去
3、的统包统分制度有根本的变化:第一,就业责任主体的变化,即由过去的政府为主体变为了以毕业生为主体;第二,就业行为的变化,即由过去的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变为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签约定位;第三,就业方式的变化,即由过去的政府充当干部的安置机制变为了学校和政府推荐就业,择优竞争机制。就业制度上的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政府和高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就业市场。因此深刻了解和全面把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对于促进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遵循市场经济
4、体制的要求进行的,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大学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后,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机会。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若能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就业市场的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竞争“双选”的场地,就一定会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和及时就业。2、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供求联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确立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那么,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是一种“产品”,高校如何树立“产品”意识,及时推荐毕业生就业,赢得就业市场,需要建立
5、广泛的联络和紧密地联系。如果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每年都来同一所高校招聘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该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所以,一个稳固的就业市场的建立,除了高校办学质量、毕业生的信誉外,高校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证明。3、有利于高校的办学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本校名称相匹配的专业模式,有本校的专业特色[3]。但专业的设置绝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不能适应21世纪
6、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的“与时俱进”4,其重要原则就是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量的大小与否。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及时调整和改造高校的专业结构,会更加体现出该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开拓创新的思路,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门路越宽、越多,招生的门路就越广、越好,招生就业并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毕业生就业市场硬件建设不到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状况也不一致。一般地说,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毕业生的流动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育程度较高
7、,如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每年都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就显得不足。目前,全国除少数重点高校和发达省市建立有常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外,大多数高校和省市没有建立常设毕业生就业市场。许多高校只有一间简陋的接待室,举办市场只有借用体育馆,省市举办市场活动也临时租借场地,由于租费高,导致市场活动成本高,只好增收用人单位摊位费和毕业生门票费,而且设施不齐全,还给安全带来隐患,制约了就业市场活动。2、供需两旺与供需两难同时存在。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各类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也非常
8、旺盛,这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良好状况决定的。这种供求形势,明显的缓解了我国多年来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但并没有出现毕业生“畅销”局面。相反,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而许多地处偏远和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基层、第一线,仍然难以接收到毕业生。毕业生流向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沿海地区和内陆大城市。而广大农村、西部地区难以得到急需人才。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