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91483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20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俱乐部 高校体育俱乐部 体育兴趣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注》的颁布和实施的推进下,学校体育教育课程通过对西方体育文化中俱乐部文化的借鉴,产生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普遍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俱乐部,经过多年的体育俱乐部运作实践,在体育俱乐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些问题。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
2、念 俱乐部(CLUB)一词源于欧美,亦称总会,为社会社会团体公共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我国上海辞书出版的《辞海》对俱乐部的解释为:机关、团体、学校中文化娱乐场所统称。在我国一般将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场所也成为俱乐部。 我国学者给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定义为: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练习者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同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它是高校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其目的是为增强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友谊,最终形
3、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 2001年教育部正式将过去高校一直使用的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次课程的更名折射了体育课程教育这样一种改革的思路——体育课程教育必须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兴趣。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吹响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号角,《纲要》中并没有提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具体概念,但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
4、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制、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问的自由度”。在“三自主”的条件下,为了满足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需要,促使高校从事体育教育学者的不断改进下,教学型体育俱乐部就慢慢就形成了。然而因对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不同,在操作中出现多种形式。 1、课内俱乐部 课内体育俱乐部以体育课堂为依托,以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育为理念,以构建现代大学
5、体育新的学习方式为目标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是一种满足“三自主”需求的教学模式。这种俱乐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2、课外俱乐部2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不占用同学们的正常上课的时间,在每天自由活动的情况下,自愿的参与的俱乐部形式。课外俱乐部一般由团委和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开设各种健身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使得同学们在上体育课时没有及时张掌握和学习好内容可以从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再次得到提高和巩固,同时也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的需要
6、。 3、课内外相结合俱乐部 课内外相结合俱乐部以辅助课内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为目标,一般将课内俱乐部延伸至课外,以确保课外俱乐部运作的规范,将课外部分变为课内的一部分,通过成绩、学分等形式控制俱乐部成员。 三、问题的分析: 1、课内俱乐部:在课内俱乐部的选择操作中,因场地、师资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定并不能充分满足所有学生体育兴趣的需要。有些学生也只是为了成绩和学分进行俱乐部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
7、。学校只是在教学形式上注重了给学生以选择运动项目的权力,并没有真正达到“三自主”的要求,存在着为了俱乐部而俱乐部的现象。 2、课外俱乐部:首先课外俱乐部是以学生自娱自乐的形式存,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学生完全凭个人兴趣和爱好参与俱乐部活动。其次俱乐部在团委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下,一般聘请部分体育教师对俱乐部工作进行指导。在具体操作中体育教师缺乏管理职权,其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导致课外俱乐部的活动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3、课内外相结合俱乐部:课内外相结合俱乐部它满足了教育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和想法,但学生
8、对课内外俱乐部活动的必要性认识模糊,俱乐部的存在价值没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能够并非出于自愿。同时俱乐部是作为教学模式形式存在还是学生社团形式存在,将给今后会员管理、经费运作和学校投入等工作带来困难。如何构架课内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满足课内外相结合俱乐部的工作目标是课内外俱乐部。 四、结论与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特点,明确俱乐部性质,提供组织保障,促进体育俱乐部良性发展。 2、制定的规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